摘要:苏州马路咖啡的孙磊,代表中国参加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202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WBC),不仅首次作为中国选手入围世界决赛,并且拿到了世界亚军的好成绩!
就在昨天,中国咖啡师第一次创造历史:
苏州马路咖啡的孙磊,代表中国参加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2025年世界咖啡师大赛(WBC),不仅首次作为中国选手入围世界决赛,并且拿到了世界亚军的好成绩!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在咖啡世界的六大赛事中,世界咖啡师大赛(WBC)是最早开始的举办的(2000年)。
中国大陆在冲煮、拉花和烘焙的项目上都诞生了世界冠军,但WBC一直没有冲刺成功。最好的成绩是2017年,张寅喆获得当年的第八名。
这次孙磊进入决赛,而且一举冲到了世界亚军的顶尖名次,我们一路关注过来,是真的非常开心,太多感慨!
世界咖啡锦标赛WCC包括六大赛事,包括:世界咖啡师大赛、世界咖啡冲煮大赛,世界杯测大赛,世界咖啡拉花艺术大赛,世界咖啡与烈酒大赛,以及世界烘焙大赛。
来说说WBC的难度:
这个比赛堪称咖啡界的“奥林匹克”:
每位参赛选手要在15分钟时间内,制作出4杯Espresso、4杯奶咖、4杯特调,时间极为紧张(日常一杯门店的咖啡制作速度可能都没有这么快)。
并且!在这15分钟内,咖啡师不仅要做好手中的3轮饮品,还要清晰自然地讲解自己豆子的烘焙参数,冲煮参数,传达清楚自己的主题与咖啡风味的联系……实在太多需要注意的细节啦,我们在场外看着都觉得冒汗!
除了最顶尖的咖啡师,在这个赛事现场,你还能够看到行业内各种高精尖的黑科技。
给大家看看孙磊展演稿的细节程度……
短短的15分钟,是对个人和团队的综合考验。
世界赛大概约50多人参赛,都是不同国家层层角逐出的冠军,汇集在一起,而要成为世界冠军,还要历经三轮比赛:初赛、半决赛和决赛。
每一轮重新打分,所以任何一轮都不得松懈。
而对于备赛选手以及团队来说,也是非常辛苦的。
1、物料的准备:咖啡豆、奶制品以及特调的原材料等都需要自己准备,到国外参赛很多原料都和国内不同,需要带过去或者就地取材,运输、保存和重新测试都很花时间精力,也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2、器材的准备:从磨豆机等大件,到杯子等小细节都要准备好。完整的比赛需要上百件物料,光准备也是很繁琐,是需要团队协作的。
3、时差:每年世界赛在不同的国家,选手不仅要准备好比赛,更要保持好体力,调整时差也是考验之一。
4、语言:世界赛需要用英文展演(也是对非英文母语选手一项多出的挑战)。
综合以上,对于选手来说,能赢得比赛,背后是多年的累积和付出。
今年的比赛也很有看点,比如冠军Jack Simpson、比如加拿大的Ben Put,都是打了多年的老选手。
可以看到这些选手背后的资源也非常厉害,有些选手的教练就是往年的世界冠军,或者是带出了好几位世界冠军。所以在公布决赛名单时,第六位喊出“CHINA”这一刻,已经足够振奋人心!
孙磊的这次世界比赛主题,是一杯咖啡如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How a single cup of coffee canbe closely connected to sustainability)
是热门主题,但不是随便挑选的主流议题。
实际上,他的“绿朋友计划”应该已经做了三年了,从他第二次参加全国赛开始就开始关注可持续,并把这个主题一直贯穿到比赛和店里的运营。
这次世界赛,是这个主题的更进一步的展现。
“低碳咖啡”的主题在整个15分钟里贯穿,无论是桌上用的器物还是到咖啡,都展现了和可持续相关的连结。
比赛中他用了两支豆子,一支是来自巴拿马飞豹庄园的瑰夏,用于制作浓缩咖啡和创意咖啡;另一支是哥伦比亚的粉波旁,用于制作牛奶咖啡。
豆子的选择,一方面是从生产者(种植者)如何实行低碳,比如飞豹庄园提出了biochar(生物碳)运用到土壤里;处理法也是创新的冷泉处理,在过程中不产生废水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从改变土壤到处理方式,每个环节不仅考虑到“低碳”,也要考虑是否改变了咖啡的风味,创造了新的风味体验。
孙磊演讲稿部分摘录
更大的难度在于,既要保证咖啡出品的好喝,主题贯穿落实每一个咖啡呈现过程中的细节,还同时在15分钟内,自然、完整、细致地讲解给严苛的评审。
这样前沿的视角,细腻完整的表达,了不起,真的了不起!
最后也小小吆喝一下:
我们昨天刚刚推送过的十周年咖啡合作挂耳里,也邀请到了孙磊加入!甚至还有亲笔写的祝语。
如果你也想尝尝世界咖啡师亚军(以及数位世界咖啡冠军联名与出品)的咖啡挂耳包,还可以点这里购买~
十周年咖啡限定
数位咖啡冠军联名
来源:哈尔滨探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