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上海,26岁女生小赵半夜连发99条“你不回就是不爱”微信,把男友逼到直接拉黑,热搜爆了。
“再‘作’下去,对象真没了。
”
2024年5月,上海,26岁女生小赵半夜连发99条“你不回就是不爱”微信,把男友逼到直接拉黑,热搜爆了。
一句话:把伴侣当情绪垃圾桶,不是撒娇,是病。
Z世代平均每天在抖音刷127条“恋爱模板”,看完就拿去实战。
研究说这叫“数字化投射”,越刷越觉得自己那点小情绪是天下最大事。
25-30岁是“作”峰值,过了30突然不闹了——不是成熟了,是没人接盘了。
别再说“她只是没安全感”。
安全感不是靠对方24小时报备,是靠自己去挂号。
国内EFT情绪治疗8次就能让“作”频率掉一半,可惜大多数人宁愿花800块买“哄男友话术”,不肯花80块挂心理科。
男友也有病,病名叫“配合演出”。
“3F回应法”网上一搜就有:先复述事实,再说感受,最后聚焦需求。
真用起来就三句话:
“你说我晚回=不爱,这是事实吗?
”
“我听到很委屈。
”
“咱们能不能约定个暗号,真急事直接打电话?
”
比跪键盘有用多了。
最毒的是短视频。
把“作”剪成高糖段子,点赞越高越信以为真。
平台刚上线“健康亲密关系”标签,播放量不到“女友生气合集”零头。
网友总结:
“看段子学恋爱,就像看鬼片学解剖,爽完就碎。
”
想活命,先戒网。
每天睡前把手机放客厅,买本五块钱小本子,写下“我今天到底在气什么”。
写不出来就去睡,睡醒发现90%的“情绪海啸”只是饿+困。
实在不行,就去公园跑两圈,跑完还想吵,再考虑分手。
一句话收尾:
“作”是求救信号,不是恋爱勋章。
再晚一点,能救你的只有10086。
来源:乐观的芒果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