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由玩具进口商、酒类分销商等美国中小企业发起的“维权”,已经一路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门口。他们指控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关税政策,是一场“非法的、篡夺国会权力的”巨额征税,并要求最高法院裁定其违法。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还在全球范围内挥舞关税大棒时,他或许没有想到,最先站出来公开“造反”的,竟然是自家的美国企业。
一场由玩具进口商、酒类分销商等美国中小企业发起的“维权”,已经一路打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门口。他们指控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关税政策,是一场“非法的、篡夺国会权力的”巨额征税,并要求最高法院裁定其违法。
11月5日,这场事关3万亿美元税收和美国宪法根基的听证会,即将上演。而特朗普政府近期悄悄豁免部分商品关税的“服软”之举,似乎已经预示了,这场由他亲手点燃的贸易战大火,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烧向他自己。
“这些关税的法律义务,完全由美国企业承担了。”
这份来自V.O.S. Selections等企业的诉状,道出了所有原告的心声。与大型跨国零售商不同,这些中小企业,是特朗普关税政策最直接、最痛苦的受害者。
关税,是一种预付成本。在货物清关之前,企业就必须掏出真金白银垫付税款,这对现金流本就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巨大的负担。
此案的原告之一,Learning Resources公司,是一家经营益智玩具的家族企业。他们的产品高度依赖海外供应链,且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高昂的关税,正将他们推向破产的边缘。
忍无可忍之下,他们选择了拿起法律的武器。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这是一场被逼上梁山的“经济自卫反击战”。
这场诉讼的核心,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场关乎美国国本的“宪法”问题。
原告的核心法律论点是:总统没有征税权。
根据美国宪法,征税权(包括征收关税)是国会独有的权力。而特朗普政府,却巧妙地绕开了国会,援引了一部1977年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作为其加征关税的“法律依据”。
然而,这部法律的初衷,是授权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采取冻结资产、实施禁运等经济管控措施,针对的是“敌国实体”。其立法历史和条文,从未赋予过总统单方面、无限制地“征收关税”的权力。
美国企业的律师在辩护状中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行为,是“篡夺”了本属于国会的宪法权力。
事实上,在捅到最高法院之前,特朗普政府已经连输两次。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都已裁定其行为非法。这充分说明,从法理上看,美国企业站在了绝对的上风。
这场官司的背后,是一笔惊人的经济账。
原告在诉状中估算,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当于在未来10年,向美国人民额外征收超过3万亿美元的税收,将使普通美国人每年至少损失1000美元。
面对这样一份“天价账单”和几乎注定的法律败局,我们再来看特朗普政府近期的“政策降温”,其动机就昭然若揭了。
就在上个月,美方悄悄公布了一批关税豁免清单,包括黄金、LED灯等数十种商品,并准备了一份更大的“预备豁免”清单。
这并非巧合,而是一种典型的“庭前示弱”策略。特朗普试图在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前,通过“主动调整”,来证明自己的关税并非“一刀切”,从而为自己争取一些回旋余地,也为一场可预见的败诉,提前铺好“退路”,让自己输得不那么难看。
中国有句古话,“攘外必先安内”。特朗普政府发动的这场全球贸易战,最终却引爆了美国国内的法律和经济“内战”,这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美国优先”的口号,最终却让美国企业将自己的政府告上了最高法庭。这充分说明,其政策已经脱离了本国经济的现实,走向了自我消耗的死胡同。
无论11月5日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如何,这场风波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内在矛盾,以及逆全球化而行的贸易政策,是如何反噬自身的。
特朗普最大的敌人,或许从来不是中国,而是那些被他发动的贸易战,伤害得最深的美国企业主,以及背后那部他试图绕开的美国宪法。
来源:律眼观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