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看到多哈的上座率,终于明白刘国梁为啥推广乒乓全球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06:49 2

摘要:开赛前被吹成“全球都在抢票”的多哈世乒赛,揭幕当天却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世界大赛,还是某支俱乐部内训,孙颖莎的首场比赛还没打完,网络上就已经传来照片:大片空座、稀疏观众、喊声零星,现场气氛冷到有些出戏。

开赛前被吹成“全球都在抢票”的多哈世乒赛,揭幕当天却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世界大赛,还是某支俱乐部内训,孙颖莎的首场比赛还没打完,网络上就已经传来照片:大片空座、稀疏观众、喊声零星,现场气氛冷到有些出戏。

这和赛前的宣传明显不对等,有媒体说门票被炒到千元,有自媒体转发时用了“一票难求”“盛况空前”这样的字眼,甚至还有球迷把票价上涨归功于孙颖莎、王楚钦的人气,说他们把乒乓球带到了一个新高度,说到底这事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国内两年间乒乓球热度确实在升温,粉丝基数变大,现场氛围也比以往更活跃,所以一旦场地换到海外、门票紧张,大家下意识就把因果串上了。

问题是,预期和现实落差太大了,多哈世乒赛现场不仅没有“人挤人”,反而是“谁来都能坐前排”,甚至出现了中场没人、加油声有回音的离谱场景,据第一天到场媒体反馈,不止孙颖莎,梁靖崑所在的场地也差不多,第一排几乎空无一人,若不是有摄像头拍着,恐怕连转播镜头都难拍出“看起来像比赛”的热度。

你说巧不巧,最被吹捧的场次,反而最尴尬,这就不是“座位分配”或“工作日比赛”能解释的了。

这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热度太高了点,翻车才更明显,早些年有些海外站的比赛,本来就是“打给中国观众看”的——意思是主办地观众稀稀拉拉,但中国观众线上刷屏、转播数据高企,国际乒联看中的不是谁在现场坐着,而是广告和流量从哪儿来,这一套大家心知肚明,只是这次碰上过度营销,事情从台下延烧到台上,原本单纯的比赛,被卷进了“谁捧火了乒乓球”的争议漩涡。

某种程度上,这也揭示出一个被长期忽略的现实:中国,几乎是世界乒乓球商业化唯一的土壤,别的国家能搞出职业联赛的寥寥无几,就连乒乓球这种看起来成本不高、技术密集的项目,在海外都缺乏群众基础和市场运营,简单说就是:没票房、没话题、也没人追星。

所以才有了WTT死磕中国市场的决心,才有了财报里过半收入来自中国的现实,这不是偏爱,而是市场倒逼,没办法,国际乒联若想活得漂亮,中国观众就是绕不开的解药,只是这几年“市场化”这三个字在国内也成了敏感词,甚至成了拖累本土联赛、压缩乒超时间、调配国家队资源的由头,大家渐渐意识到,所谓的“走出去”,最后是靠我们“买回来”。

回头看这次的“票价乌龙”,其实更像是一次集体错判,一边是营销号高举高打、营造气氛,一边是现实啪啪打脸、观众空空如也,中间那条断层,恰好就是乒乓球“出圈”难以为继的真相:不是谁把比赛带到了新高度,而是我们的高度,暂时还没人能接得住。

讲到底,国际赛事再怎么包装,观众在哪,氛围就在哪,乒乓球的“人气神话”从来不是靠传说支撑,而是靠一张张入场券、一次次点击量、一个个背着球拍排队入场的身影累积出来的,而这些,恐怕还是要回到我们熟悉的土地上,才能真正落地。

别误会,这不是否定孙颖莎、王楚钦的影响力,也不是唱衰乒乓球的市场,只是提醒一句:炒得再高,也不能忽视脚下的实土,热度是好事,但热度别跑偏。

来源:体坛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