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底,已经许久不在自家产品活动上露面的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破天荒地现身重庆城市会客厅,出席千里科技更名后的首场品牌发布会。
撰文|陈习妮
编辑|Misfire
出品|汽车产经
9月底,已经许久不在自家产品活动上露面的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破天荒地现身重庆城市会客厅,出席千里科技更名后的首场品牌发布会。
现场的诸多镜头,记录下经典一幕:李书福轻轻拍着印奇(千里科技董事长)的肩膀,微笑着说,“你多说一点,这是属于你的时代”。
2025年9月,千里科技首场品牌发布会现场(左-李书福,右-印奇)
看到这,你有没有觉得剧情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时间倒回两年前,在上海举行的魅族领克无界生态发布会上,李书福也是这样高兴,并紧紧握住另一个年轻人沈子瑜(亿咖通科技董事长兼CEO)的右手,将话筒交给了他。
2023年3月,魅族领克无界生态发布会现场(左-李书福,右-沈子瑜)
作为被李书福认证的“聪明人”,印奇和沈子瑜有许多相同点,比如均为80后、都是理工科的学霸、同样深耕智能科技领域。只是在具体业务方向,沈子瑜通过深度整合“手机+车机”生态,稳坐吉利系“智舱座驾一哥”的宝座;印奇则提出“AI+车”战略,成了吉利智驾领域的关键先生。
而李书福连番站台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他对于人才的重视与托举,更是透露出吉利在智能化领域的野心——对标华为,超越华为。
NO.1
[旧瓶装新酒]
当一众车企在“含华量”上争得不可开交时,吉利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向内动刀”。
这一过程中,千里科技成为吉利在智能化转型浪潮中破圈、并与华为车BU一争高下的关键落子。
这位智能赛道的新晋玩家,实则是从以摩托车制造起家的力帆股份蜕变而来。2020年,因经营不善,力帆进入破产重组阶段。
随后,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迈捷联合注资30亿元,通过“满江红基金”以近30%的持股比例成为力帆最大股东;同时,吉利还以产业投资人的身份直接投资。双重身份下,吉利也就成为了力帆股份背后的实际控制方。
力帆股份破产重组后,相关股东持股比例变化
2024年7月,印奇(旷视科技创始人)通过旗下重庆江河顺遂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24.3亿元受让吉利所持力帆19.91%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四个月后,原吉利体系的老将周宗成退出,印奇成为力帆科技的掌舵人,快速敲定了“AI+车”战略方向。今年2月,力帆科技完成更名,正式以“千里科技”的新身份开展业务。
资本运转的同时,吉利也坚定迈出了整合旗下智驾团队的步伐。
今年6月,吉利与旷视科技等共同成立重庆千里智驾,计划将极氪智驾团队、吉利研究院、旷视旗下的智驾品牌“迈驰智行”等一齐整合进该公司,形成吉利体系内统一且独立的智驾研发平台。
新成立的组织架构采用矩阵管理模式,设立系统开发、平台开发、算法开发等垂直职能部门,并新增CTO管理办公室等横向部门,以提高研发效率和协同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千里智驾实行双CEO制——CEO为王军(千里科技联席总裁),联席CEO为陈奇(前极氪智驾副总裁)。这两位都是来自华为的技术大咖。
此前,吉利内部至少有五支智驾团队,包括吉利研究院、极氪、路特斯、亿咖通和福瑞泰克。
多团队运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创新活力,但诸如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难以避免。
有内部人士透露,不同团队曾为同一套传感器方案重复测试,仅硬件采购成本就浪费数千万。
另外,各品牌团队在技术路线、硬件配置、资源投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不仅容易造成用户体验的割裂,也在无形中拉低了吉利整体智驾的口碑。
例如,25款的领克08 EM-P 和极氪 7X,售价在 25 万元交叉,前者依托亿咖通天穹®Pro计算平台,算力为116 TOPS,辅助驾驶能力仅支持到基于高精地图方案的高速NOA;而极氪 7X 依托双 Orin-X 芯片和自研的“浩瀚智驾”,总算力高达508TOPS,已经推送了基于端到端的全场景NOA 辅助驾驶。
好消息是,这一混乱局面已成为历史。今年3月,吉利发布了统一的智驾方案“千里浩瀚”,对应全系不同级别车型,分成H1、H3、H5、H7、H9五个等级,传感器从10V5R逐步上升到13V5R(X)L。
千里浩瀚智驾解决方案(V-摄像头、R-毫米波雷达、L-激光雷达)
同一千里浩瀚方案车型,算力配置、传感器方案完全相同。比如,新款领克08EM-P、10EM-P,与即将上市的焕新极氪7X,都是搭载千里浩瀚H7的车型,因此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英伟达Thor芯片(算力达700TOPS)。
不同千里浩瀚方案背后,也建成了统一的数据体系和基座大模型。用两组直观数据来展示:整合后,吉利可调用算力达23.5 EFLOPS,在全球仅次于特斯拉;训练数据量也从原单品牌10亿级跃升至30亿级。
展开新的智能化叙事方式后,市场给出了积极反馈。今年前三季度,吉利汽车累计销量217万辆,相当于2024年总销量,同比大涨46%。
今年7月,吉利曾主动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到300万辆。以目前的增速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并非难事,这也意味着吉利已提前锁定国内车企前三的位置,并再一次拉近与比亚迪之间的差距。
NO.2
[追赶华为的野心]
吉利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曾公开表示,吉利要与千里科技一起打造 “第二个华为”,只有这样,吉利才可能在未来的智能化 、自动驾驶方面取得领先。
吉利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出席吉利汽车2024年业绩发布会
这份追赶华为的野心,吉利从未遮掩。比如,成立千里智驾之前,吉利、重庆迈驰、路特斯等签署了一份《车BU投资框架协议》,“车BU”的命名方式直接对标华为车BU(现独立为“引望”)。
当然,技术实力的较量,并非空喊口号就能实现。在人才储备上,千里科技引入了多位华为系技术大咖。
一是目前出任千里智驾联席CEO的陈奇,他原是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曾主导华为第一代自动驾驶系统的全栈研发。2021年,陈奇加入极氪任自动驾驶副总裁,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极氪智驾从0-1的自研突破。
左侧为王军,右侧为陈奇
第二位则让人有些意外。今年6月,前华为车BU首任总裁王军正式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联席总裁,全面负责科技业务板块。
不同于其他车企从华为挖人的小打小闹,王军是拥有20余年资历的老华为人,曾主导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研发与落地,并推动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等车企达成合作。
如果说,王军+陈奇的组合,让吉利拥有了复刻“华为车BU”的可能,那么完整经历AI 1.0技术周期的印奇,则是一举拔高了千里科技的上限——以AI大脑(One Brain)核心、统一操作系统(One OS)为基座、超级智能助手(One Agent)为接口,构建一个AI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世界,车只是整个计划的一小部分。
发布会上,印奇公布了千里计划”(THE AFARI PLAN)
不过,这样理想的未来并非短期内可以轻松抵达。按照印奇的说法,当下千里科技仍主要聚焦于智能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
从3月开始,中国星、银河、领克、极氪的新车及改款车型都陆续搭载了“千里浩瀚”智驾方案。
以搭载千里浩瀚H7的新款领克10EM-P为例。“本来没有抱很大希望,但是真正用起来,无论是堵车、跟车还是超车、避让施工道路,都开得像一个‘老司机’。”一位经常试驾新车的朋友向笔者分享了他的真实感受。
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后,领克10EM-P右转汇入车流
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后,领克10EM-P无保护左转
不过,惊喜之余,他也坦言,在某些复杂场景,千里浩瀚的处理不如华为那么聪明,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汇入主路进入公交车道后,华为给出的反应是快速识别并找机会变道,而千里浩瀚选择“老实”跟在公交车后面,甚至会出现被前后公交车夹击而停在半路的情况。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智能辅助驾驶能“类人”,千里科技将重点放在提升“含模量”上。
据印奇介绍,“含模量”是指智驾系统中AI模型的占比,高含模量意味着系统能够处理更海量的数据、覆盖更多场景,决策逻辑更接近人类驾驶员。
印奇进一步解释道:“市面上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整个含模量可能不到50%,行业标杆的含模量应该在80%-90%,未来6个月,千里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含模量有机会达到80%-90%。”
这不是一句空话。通过全吉利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千里浩瀚拥有全行业最大体量的车辆优势,750万辆搭载L2及以上辅助驾驶的车辆,以平均每日行驶超2亿公里的数据体量,为智驾大模型提供基于真实工况的训练样本。而高达23.5EFLOPS的超强算力,使智驾大模型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加速模型迭代优化。
另外,作为主机厂,吉利拥有整车制造的规模优势,以及对不同智驾供应商、自研体系的深入整合,能够保证智驾能力的高效研发、下放。
举个例子。尚界H5 MAX是目前最便宜的搭载华为ADS 4高阶智驾车型,起售价为17.98万元,再加上1.2万元的选装包,价格门槛上升到19万元。而搭载了千里浩瀚H7智驾方案的诸多车型当中,领克08 EM-P顶配版直接将价格下探至15.98万元。
随着千里浩瀚智驾系统覆盖吉利全系不同价位车型,技术成本的分摊优势会更加明显。
NO.3
[做智驾时代的“博世”,并不容易]
从定位来看,千里科技是一家面向全行业、独立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并不局限于吉利一家主机厂。
“就像博世服务大众,我们的目标是全球客户——与日、韩、德车企的谈判正在进行中。”王军再三强调。
为此,王军还为千里科技设定了一个相当宏大的目标——五年后,我们希望在全球智驾领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
但俗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站在聚光灯下的千里科技,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团队磨合。目前,千里智驾的团队规模约2000人,其中包含极氪智驾约1300人 、旷视科技旗下的迈驰智行约500人、吉利研究院少量人员(地图开发管理部门)以及Smart部分成员。
此次整合过程并不容易,原计划是8月底完成,实际上拖到了9月初才初步确定组织架构。
从结果来看,千里智驾目前仍处于“物理融合”初期,成员们的汇报关系和办公地点大多维持原状。
据内部人士透露,不管是极氪团队还是迈驰团队都对合并持保留态度,内部融合意愿并不强烈。
不同团队在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决策机制甚至沟通风格上都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如何快速弥合分歧,建立统一、高效、创新的新团队文化,避免内耗,是王军和陈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是智驾赛道玩家都会面临的资金缺口。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2.88亿元,同比大涨59.67%,直接导致扣非净利润亏损1.34亿元。尽管营收同比增长40%至41.84亿元,但高投入的智能驾驶和座舱操作系统研发拖累了盈利。
而其对标的华为,截至2025年4月,车BU业务累计研发投入已超400亿元,并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营收高达270亿元。无论是在研发投入还是营收上,两者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虽然千里科技正计划通过香港IPO缓解资金压力,但现在港股市场对科技股的估值普遍不高,能否融到足够的资金以应对较长时间的"烧钱"考验,仍是一个未知数。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吉利的托举,对于千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智驾方案是关乎车企核心竞争力以及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关键因素。过于紧密的连接,难免让其他车企对供应商的背景有所顾虑。
以奔驰为例。其本身与吉利控股集团存在的股权关联,让人不难推测出,它为千里科技提供国际背书的多重动机。戏剧性的是,就在奔驰入股千里的当天,它还官宣了与Momenta合作研发的L2级辅助驾驶即将发布的消息。
当前,以华为、Momenta为代表的头部智驾玩家已占据领先地位并形成了较强的生态联盟。据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由第三方供应的车企城市NOA方案中,华为和Momenta已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作为后来者,千里科技突围的关键,不止关乎自身智驾实力,更在于打消车企顾虑、构建一种全新的产业信任模式。
2023.01-2024.10累计搭载国内第三方智驾供应商落地城市NOA功能的汽车销量比较
放眼未来,千里智驾的整合只是开端。下一步,它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服务好吉利,更能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值得信赖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伙伴。
智能驾驶的赛场已经进入决赛圈,吉利通过千里智驾拿到了入场券,但真正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来源:AutoRe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