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瓷”为媒 铸文明新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20:04 2

摘要:一座东方小城,一只曾沉睡地下500余年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岁岁鸭”,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创客与手艺人,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商贸与文明对话——在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的聚光灯下,多元意象奇妙交织,勾勒出千年瓷都正在发生的深刻蜕变

瓷博会上的创新陶瓷摆件。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摄

瓷博会土耳其展位里的特色瓷器吸引众多观众拍照打卡。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摄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子凡 记者 贾骥业

一座东方小城,一只曾沉睡地下500余年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岁岁鸭”,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创客与手艺人,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商贸与文明对话——在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的聚光灯下,多元意象奇妙交织,勾勒出千年瓷都正在发生的深刻蜕变。

何以景德镇?答案,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在时代浪潮中淬炼,更在文明互鉴中绽放。

在文明深处寻找“青春密码”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不仅给景德镇留下璀璨的传世珍宝,更堆积起数千万片承载着文明记忆的瓷器碎片。每一片残瓷都像一个沉默的字节,存储着古代工匠的指纹、配方密码与审美指令。2022年6月,通过全面采集海量陶瓷标本的数字信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库应运而生,为古陶瓷研究、鉴定和工艺复原打开了全新的窗口。

这一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是理解今日景德镇何以在历史奔流中昂扬生长的起点。通过三维扫描、3D打印与材料分析,技术人员为每一件残器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证”和修复方案。

在明清御窑厂遗址基础上成立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所有的器物没有完整器,都是破损。”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郝国江说,那只曾因瑕疵被皇宫舍弃的“岁岁鸭”,便是从这里开始了它的现代奇幻之旅。“40年前出土时,它只是一堆无人问津的碎瓷片。”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依托古陶瓷基因库数据形成的修复方案和文创设计,让“它被成功‘唤醒’,成为城市团宠文创IP”。

新科技为老物件复原难题带来确定的答案,也为未来创造赋予无尽可能。古陶瓷基因库将物理的碎片转化为可自由调取的文化资源,也通过解构、溯源,为创造性的诠释、为青春的再想象,留下了无限空间。

在瓷博会“瓷上丝路·全国青年非遗馆”,85后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曾超的瓷画《翠林春色》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远看是氤氲灵动的中国山水,近看又有油画肌理与陶瓷釉色的交融。“我想在这幅作品中探索陶瓷绘画的边界。”曾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通过色彩的堆叠与釉料的自然流淌,营造出既有传统意境又具现代张力的视觉效果。“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画完并不知道烧成的效果,做不到每一件都一样。这种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正是陶瓷迷人的地方。”

在城市另一端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陶瓷100”项目作品展览中也涌动着极具活力的青年创作力量。青年艺术家麻汇源的瓷画《M瓷-M器之九十五》以当代视角重构传统瓷器梅瓶形制。作品以瓷板打底,用高温颜色釉作画,釉色在窑火中自然开裂、流动,形成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这需要经过不断实验才能完成。”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专业在读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讲解员胡文婷介绍,不同的釉料在高温下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基于材料特性的偶然之美,是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是青年手艺人探索创新的源泉。

同样在陶瓷与绘画艺术的融合中进行创新的,还有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装饰工艺类”代表性传承人余云超。出身百年陶瓷世家的她从小在景德镇长大,对传统技艺有着深刻理解。“粉彩需要先用墨彩打底,再用雪白(玻璃状粉末)罩一层,烧制后用研磨好的高温颜料调色,最后再用雪白罩上去,工艺复杂。粉彩与青花、玲珑、颜色釉并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在她身后,她的《思乡系列》作品将传统粉彩与宋画元素巧妙融合。“我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把传统工艺保留下来,然后必须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一直是前人的智慧,也会审美疲劳。”她坦言,技艺传承不易,更要用创新来增强其生命力。

“新时代的人才在创作中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同时不断创新,做一个可以反映时代,甚至是可以引领时代的人。”胡文婷说出了青年手艺人的心声。

在景德镇,文明传承不仅是纯粹的技艺复制,更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它始终被一代代年轻人接续点燃,并被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光与热。

全球青年重塑“窑火”内涵

曾几何时,随着工业化浪潮的席卷,景德镇各处传统窑火渐次式微。20世纪90年代,一度生产了全国一半的日用瓷和80%出口瓷的景德镇,原十大国营瓷厂破产倒闭,高耸的烟囱停止了吞吐,轰鸣的机器归于沉寂。但历史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这座城市也从未选择遗忘与遗弃这些承载着记忆的工业遗存。

傍晚时分,由原国营宇宙瓷厂改造的陶溪川文创街区在秋日暮色中渐次亮起灯火。昔日的翻砂车间变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窑炉车间变成了创作空间。红砖墙上依旧保留着时代的标语,墙边却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高大的烟囱依然静默矗立,俯瞰着下方的人潮。“春秋大集”如火如荼开展,2000余名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创作者在此展示他们的奇思妙想,从极简主义的茶器到赛博朋克的雕塑,传统与先锋在此激烈碰撞又和谐共存。在这里,“窑火”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是创意迸发的火花,也是文化交流的星火,更是青春梦想的焰火。

“靠山吃山,靠着景德镇做陶瓷,这里有最好的土壤。”3年前,90后景德镇小伙彭俊从地产行业转型,与朋友在陶溪川共同创办欣平陶瓷工作室。他的店铺里,既有为现代生活空间设计的创新器型,也有为品位人士复刻的拍卖珍品“同款”,价格从几百到十几万元不等,深受国内、欧美和中东客户的青睐。

在陶溪川,登记在册的创客超3万人,他们中有像彭俊一样的本地人,也有许多“景漂”。据统计,如今有超过6万名“景漂”在景德镇生活、创业。

“‘景漂’这个词一定是带着文化属性,能实现理想,同时能挣点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民宿行山世外创始人傅吉江的这番话,道出了景德镇的务实与包容——它不只提供虚无的灵感,更安放具体的生活与可期的未来。

日本陶艺师高柳绫绪已在景德镇生活了10多年,并在三宝村开了间“无边窑”工作室。她说:“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真实的自己,这是我的家。”像高柳绫绪这样的“洋景漂”有5000多人,他们或深耕于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或探索着陶瓷材料的跨界应用,或在直播间里用多国语言向世界推介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他们在景德镇安家,用各自的方式续写着“匠从八方来”的时代新篇。

在“家”的生活是悠闲而充满诗意的。景德镇人用瓷器品茶,边喝茶,边看戏,“瓷、茶、戏”三大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县“中华老字号”天祥号浮梁茶,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瓷博会期间,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天祥号发布了新品茶。“希望景德镇有更多的非遗企业、非遗产品,能一代一代地坚守下去。”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张春萍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天祥号在坚守传承百年后依旧在创新发展,这也是对景德镇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

茶,也是斯里兰卡名片。在瓷博会现场,首次参展的斯里兰卡展商Mervin Kandamulla带来了当地茶叶和茶具。“我们有悠久的茶历史,19世纪便开始种植。”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斯里兰卡茶叶风味醇美,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几乎不使用化肥的种植方法。斯里兰卡出口的茶叶数量庞大,品质上乘。”

同样是首次参展的朝鲜阳光联合会社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瓷。“这次我们秉持着文化交流的目的参加瓷博会。”会社总社长崔银珠通过社长助理兼翻译禹哲义表示。“很多人觉得我们的产品很特别,特别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教师,称赞我们的产品文化氛围浓厚。”禹哲义介绍,朝鲜青瓷有三大特色:使用朝鲜独特的原材料,保持原始色泽不添加任何化学颜料,以及传承古法用柴窑烧制,“每个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瓷博会期间,已有5家中国企业向他们表达了定制意向,之后将继续洽谈后续事宜。

土耳其参展商巴特是瓷博会的“老熟人”了,今年他带着特色土耳其瓷器第8次来到这里。无论是展位布置还是产品,都凸显着土耳其陶瓷标志性的艳丽色彩与浓郁民族风情。钴蓝、绿松石色与珊瑚红在莹润的胎体上交相辉映,经典的郁金香、丁香、葡萄等纹样在盘碟、花瓶上绽放,吸引众多参观者拍照打卡。一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展位前流连,最终选定了3件彩绘小碗。“这些花纹太特别了,既适合陈列也能日常使用。”她笑着说。

本届瓷博会迎来30多国品牌参展,200余家国际采购商在此寻觅商机。意大利采购商在展位前端详一组粉彩瓷,通过随行翻译与匠人深入交流工艺细节;韩国的客商对一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茶具表现出浓厚兴趣,当场递出合作的“橄榄枝”。这些场景每天都在瓷博会上演,见证着“器成天下走”的繁华盛景。

“美在差异,美在共生”

当不同肤色的手艺人在此找到精神家园,当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景德镇发往世界各地,瓷博会所见证的,早已超越单纯的商贸往来。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一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

文旅的纽带,将这种交融延伸到景德镇更广阔的天地。景德镇市市长陈克龙在10月19日举行的“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上介绍,全市旅游人数从2022年的4400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超6000万人次。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这座小城接待了超900万人次的游客。作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景德镇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访客。陶溪川等“五陶”绽放、博物馆美术馆“千馆”竞秀、“上镇赶集”引领潮流,景德镇打造的“前店后厂”模式,让游客可看、可触、可参与。“没有一个游客愿意空手离开景德镇。”陈克龙说。

随着商贸、文旅链接起世界各地,文明的对话也愈发深入。

“我们在公州一处1500年前的陵墓里发现的瓷器,和中国南京陵墓里面的瓷器是类似的。”韩国公州市前市长金正燮在世界市长对话上说,“这说明公州1500年前就已和中国展开了交流。”

“土耳其的瓷器就是来源于中国。”土耳其伊兹尼克市市长卡根·穆罕默德·乌斯塔说。奥斯曼帝国(1299年至1923年)时期,中国青花瓷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成为宫廷珍品。后因运力不足、运输成本高昂,奥斯曼苏丹下令伊兹尼克陶瓷工匠仿制中国青花瓷,伊兹尼克以“瓷都”之名的崛起历程由此开启。“如今,我们鼓励使用传统瓷器的生产方法,同时也教育新一代既继承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也针对现代世界调整自己的步伐。”卡根·穆罕默德·乌斯塔说。

意大利蒙特卢波菲奥伦蒂诺市市长西蒙·隆迪说,该市有着800多年的制陶史,与“千年瓷都”景德镇有许多共同之处。本次瓷博会上意大利带来的特色灯具——下方灯座是景德镇瓷器,上方灯罩产自意大利,成为中西合璧的完美诠释。

“‘文旅呈美’,美在差异,也美在共生。”正如陈克龙所说,陶瓷虽小,却是连接人类情感、传递文明基因的世界语言,城市虽然有差异,却因为对美的追求、对文明的继承、对共荣的向往而紧紧相连。

这些跨越千百年的瓷缘,正在新时代以多种方式延续深化。

面向全球开放的古陶瓷基因库,以数字化力量助力文物复原、鉴定与文旅开发;景德镇陶瓷官方旗舰店相继在迪拜、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等地落地生根;景德镇更与全球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往来,与33个城市签订友好协议,与8个城市建立正式友城关系。“相通则共进”,这种跨越山海的对话,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

8万人口的小城俄罗斯戈罗杰茨市,每年能吸引90万人次游客。该市行政长官穆德诺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表示,愿与中国深化旅游合作,其发展文旅与保护木构非遗的经验,与景德镇形成了有益的互补。他期待更多中国机械制造设备进入俄罗斯、在俄设厂,并在友城协议框架下建立更互信的贸易担保机制。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议会副议长努尔巴耶夫·尼亚兹别克表示,该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中国等建立国际物流通道。他热情邀请景德镇参加其秋季旅游展会,共同拓展文旅合作。

隆迪特别注意到景德镇将陶瓷元素融入城市景观的做法,从瓷器路灯到陶瓷路标,让整座城市散发着浓郁的瓷文化韵味。“我打算回到我的城市把它运用起来。”他说。

金正燮则带领众多韩国青年来到景德镇交流、学习经验,通过合作开创更好的、共赢的未来。

何以景德镇?是匠心传承与创新创意的永续融合,是“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人文交融,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景德镇的实践早已超越了一座城市的自我更新,它通过与“china(瓷)”这一世界语言,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生,让文明在对话中升华。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