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宗馥莉带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手术刀切入传统联销体的肌理时,她或许未曾料到,这场改革的代价,远不止1500名员工的维权、387件商标的权属争议,更在于一个时代商业文明的悄然消逝。
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的双重使命。——宗馥莉
自宗庆后离世一年零三个月以来,这家承载着中国民营经济集体记忆的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基因重组。
当宗馥莉带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手术刀切入传统联销体的肌理时,她或许未曾料到,这场改革的代价,远不止1500名员工的维权、387件商标的权属争议,更在于一个时代商业文明的悄然消逝。
一、从"家文化"到"绩效主义"的撕裂
宗庆后时代的娃哈哈,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文化"的典型样本。员工持股、终身雇佣、节日福利构成的"铁三角",不仅创造了连续18年营收超百亿的奇迹,更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国民企业"的情感认同。
这种文化的本质,是将企业视为"放大的家庭",通过情感纽带实现组织凝聚力。正如陕西某工厂老员工回忆:"宗总在时,车间主任会记住每个工人的生日,过年发的年货够吃三个月。"
这种中国式管理哲学,曾让娃哈哈在饮料红海中杀出重围。
然而,宗馥莉的"宏胜化"改革,正在系统性解构这种文化。劳动合同转签、干股分红取消、KPI考核体系的引入,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从"共同体"变为"雇佣契约"。
2024年第四季度,杭州某部门45%的员工因考核不达标失去年终奖,而陕西工厂停工后,员工收入从5000元骤降至1000元。
这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撕裂了原有的情感联结。正如一位离职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所言:"现在的娃哈哈,连中秋节的月饼都变成了临期产品。"
二、联销体瓦解与终端网络的"毛细血管坏死"
宗庆后构建的联销体,曾是中国快消品行业的教科书式创新。通过与经销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绑定,娃哈哈实现了"7天铺遍全国300万终端"的神话。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经销商纳入企业生态系统,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但宗馥莉的"竞标制"改革,正在打破这一平衡。
2025年旺季,西南地区出现经销商集体断货事件,而陕西某县级经销商因未能中标区域代理权,被迫转投竞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代工模式的引入暴露了渠道管理的深层危机。2024年,今麦郎称为娃哈哈代工12亿瓶纯净水,虽缓解了产能压力,却引发品牌信任危机。
消费者发现,部分批次产品电导率异常,而包装上"今麦郎饮品"的小字,刺痛了忠诚用户的情感。这种"代工依赖",本质上是渠道控制力下降的表现。
正如行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当娃哈哈开始依赖外部产能时,它离失去终端掌控权就不远了。"
三、情感溢价的消失与年轻化战略的迷失
娃哈哈的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宗庆后个人IP的延伸。其简朴仁厚的公众形象,每年为品牌带来超20亿的隐性溢价。
但宗馥莉的改革,正在透支这种情感资本。2025年Q1,品牌美誉度下降17%,AD钙奶等经典产品虽保持销量,却陷入"中老年专属"的刻板印象。
更致命的是,苏打水、无糖茶等新品未能打开市场,营养快线市占率被元气森林反超,暴露出产品创新的困境。
年轻化战略的执行偏差,加剧了品牌定位的混乱。宗馥莉试图通过跨界联名、电竞营销等手段吸引Z世代,却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迭代。
例如,主打"实验室级标准"的无糖茶饮料,上市一年市占率仅2.3%,货架陈列位置被东方树叶挤压至边缘。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创新,折射出对年轻消费者需求的误判。
正如某95后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喝AD钙奶,是因为它代表童年记忆,不是因为它低糖。"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中国商业文明的碰撞
商标转让事件,是这场文化冲突的集中爆发。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从集团公司划转至宗馥莉控股的食品公司,表面上是合规化改革,实则触及利益格局的根本调整。
元老级董事杜建英、宗继昌的公开反对,以及上城区文商旅集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揭示了家族企业转型中的制度缺陷。这种冲突的本质,是西方科层制管理与中国"大家长制"传统的碰撞。
更值得深思的是,宗馥莉的改革正在重塑企业与社会的关系。KPI考核、末位淘汰等制度,打破了宗庆后"不辞退45岁以上员工"的承诺,而代工模式的引入,动摇了"国货良心"的公众认知。
这种转变,让娃哈哈从"社会企业"蜕变为纯粹的商业组织,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温度。正如网友所言:"变的不是娃哈哈,而是时代容不下第二个宗庆后。"
五、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文化平衡点
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娃哈哈的困境,本质上是管理实践与文化土壤的水土不服。要破局,需把握三个关键:
1. 文化传承与制度创新的平衡:宗庆后的"家文化"并非糟粕,其核心价值在于情感凝聚力。
可将其与现代管理工具结合,例如建立"绩效+情感"的复合激励体系,既保留节日福利,又引入合理考核。
2. 渠道生态的修复与升级:联销体的瓦解不可逆转,但可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经销商关系。
例如,借鉴农夫山泉的"云平台"模式,实现供应链可视化,提升经销商参与感。
3. 品牌价值的重塑与延伸:年轻化不等于抛弃传统。可推出"AD钙奶怀旧版",同时开发低糖、零卡的健康产品线,形成"经典+创新"的产品矩阵。
这场改革的终极命题,是如何在效率与情感、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正如宗馥莉在2024年新春信中所言:"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的双重使命。"但真正的传承,不是对制度的简单复制,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当娃哈哈学会在现代管理框架中注入宗庆后的人文精神时,或许才能真正实现"老树发新枝"的蜕变。
在这场商业文明的代际接力赛中,宗馥莉需要的不是颠覆,而是融合。
唯有将西方管理工具与中国商业智慧有机结合,才能让娃哈哈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竞争。
毕竟,德鲁克的另一句话同样振聋发聩:"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而创造顾客的前提,是理解他们的情感与期待。
来源:周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