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如何评价莫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9:22 1

摘要:《浙江日报》作为浙江省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正面肯定姿态,既肯定其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力,也认可其扎根基层的创作理念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梳理《浙江日报》及其关联媒体对莫言的报道、评价及合作记录,可以发现该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三个维度

《浙江日报》作为浙江省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正面肯定姿态,既肯定其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力,也认可其扎根基层的创作理念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梳理《浙江日报》及其关联媒体对莫言的报道、评价及合作记录,可以发现该媒体对莫言的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三个维度:文学价值认可、创作理念赞赏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肯定。

一、文学成就的权威肯定

1.诺贝尔奖专题报道中的高度评价

《浙江日报》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具有里程碑意义,2012年10月11日发布的专题报道《中国的"红高粱"红了!》中,该报明确肯定莫言"用他最现代的手法将中国的国民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强调"莫言,用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创作特点。报道还引用了《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的观点,认为"莫言小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以尖锐的笔触书写当今社会和当代历史;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蕴含着大量中国乡村文化和民间文化元素"。

2.作品经典地位的官方认证

《浙江日报》关联媒体浙江文艺出版社对莫言作品的官方评价体现了权威认可。在回应"毛星火"起诉事件时,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隶属《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明确表示:"《红高粱家族》问世三十多年来,再版不断,也曾由多家大社名社出版,并一直得到广大读者和业内专家广泛认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原创文学中一部公认的经典作品。"该社还强调该作品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入选"代表了中国文坛70年间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最高成就"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书系。

3.文学地位的持续关注

《浙江日报》对莫言文学地位的关注贯穿其创作生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钱江晚报》(《浙江日报》子媒体)就报道了"以小说《红高粱》一举成名的青年作家莫言"。2012年莫言获诺奖后,钱江晚报记者随同其赴瑞典领奖并同步推出专题报道,深入剖析获奖作品《蛙》《红高粱家族》等,引发社会热烈讨论,掀起"莫言热"阅读潮。此后,《浙江日报》持续关注莫言作品的改编与再创作,如2022年报道其小说改编的歌剧《红高粱》在杭州演出情况,肯定其作品"从小说到歌剧,不变的是红高粱代表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二、创作理念与个人形象的赞赏

1.扎根基层的创作态度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冯卫民曾公开表示,莫言获奖得益于"山东这块肥沃的土地",并强调"他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是根据家乡高密市的一些情况作为基础材料写出来的"。冯卫民认为,莫言启示媒体人"要扎根基层,认真践行'走转改'",这一评价与《浙江日报》官方倡导的新闻理念高度契合。

2.谦逊温和的作家形象

《浙江日报》在报道中塑造了莫言"谦逊温和"的作家形象。2012年10月11日的报道描述莫言"用群众的语言,深入浅出分享自己的创作秘笈,笑谈文学教育、网络潮语",并引用其自述"来到出过鲁迅、茅盾的文学大省,要夹起尾巴做人"的谦逊态度。报道还生动刻画了莫言的外貌特征:"莫言的样子自由自在,可笑又可爱:长成那样不能怨他,头发稀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老手上有儿童般的'胖窝窝';翘起'二郎腿',一只脚把旧皮鞋撑得鼓鼓囊囊",这些细节强化了读者对其亲民、接地气的印象。

3.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日报》认可莫言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2025年2月14日发布的《融媒时代文化名家与媒体共创合作路径探究》一文指出,莫言与书法家王振合作的"窑变"专栏"借砖或瓷器在煅烧过程中会发生的神奇变化,来喻指艺术创作过程中在灵感与想象力的作用下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该专栏内容包括莫言为赵尚志将军起兵地碑题写的诗"白山黑水建奇功,剑影刀光气若虹",以及在叶挺纪念馆参观时创作的《铁军四战立丰碑》等作品,展现了其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对争议事件的隐性回应与维护

1.官方间接立场的表达

面对网络上针对莫言的争议,《浙江日报》主报虽未直接点名,但通过其关联媒体"浙江宣传"和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回应,间接表达了官方立场。"浙江宣传"在《爱国情怀岂能这样消费》一文中,将"碰瓷式"恶意举报定义为"一些人借着'爱国'的名义,对他人的正常行为作恶意联想和政治化解读,甚至肆意进行攻击举报",这与毛星火起诉莫言事件高度吻合,但文章未直接提及。

2.对莫言作品的权威辩护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受浙江省信访局委托,对《红高粱家族》被指控"抹黑八路军、辱骂伟人、美化日本侵略者"的事件进行了权威回应。该集团明确指出:"小说中人物语言和部分描写而非作家的立场和观点","信访人所反映的《红高粱家族》一书的这些问题属于断章取义和误读,不存在导向问题"。这一回应虽未以《浙江日报》名义发布,但作为其集团旗下机构,其立场与态度显然代表了《浙江日报》的整体评价倾向。

3.对莫言的正面形象维护

《浙江日报》通过持续报道莫言的正面活动和作品,间接维护其作家形象。例如,2022年7月12日,《浙江日报》报道了"今日开票!莫言小说《红高粱》首次改编话剧演绎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2024年4月20日,该报报道了第12届春风悦读榜颁奖典礼,莫言以《鳄鱼》获得春风白金图书奖(最高奖项),并引用其发言"春风悦读榜就像一场春雨,催生无数读书、文学的种子"。这些报道在不直接回应争议的同时,强化了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代表性人物"的正面形象。

四、与莫言的直接合作及其文化意义

1."窑变"专栏的文化共创

《浙江日报》旗下潮新闻客户端与莫言、书法家王振合作开设了"窑变"专栏,这是媒体与文化名家共创的典型案例。该专栏名称源自瓷器在煅烧过程中发生的神奇变化,隐喻艺术创作中的灵感迸发。专栏内容包括莫言与王振合作的诗歌、书法作品,如莫言在贝加尔湖畔创作的《铁路环湖千里长》等,体现了其对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深刻思考。

2.春风悦读榜的长期合作

自2012年起,《浙江日报》作为指导单位参与主办的"春风悦读榜"活动与莫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首届春风悦读榜即授予莫言"年度致敬奖",2024年其新作《鳄鱼》再次获得该榜最高奖项——"春风白金图书奖"。该活动已走过12个年头,成为国内文学领域极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风向标,入选中宣部"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3.文化顾问身份的正式确立

2024年12月2日发布的《以文化人,德润之江-"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系列综述·文化...》一文中,《浙江日报》明确提到"聘请莫言等26位大家担任文艺顾问",正式确立了其与莫言的官方合作关系。这一身份不仅体现了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认可,也反映了浙江文化战略对高端文化人才的重视。

五、评价体系的深层逻辑与战略意义

1.文学价值与政治正确的平衡

《浙江日报》对莫言的评价体现了对文学价值与政治正确的平衡处理。在回应《红高粱家族》争议时,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强调"作为一部虚构的小说作品,不能用纪实报告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也不能当作现实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去对待",这一立场既维护了文学创作的自由空间,也符合官方对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

2.文化战略与国际影响力的考量

从文化战略角度看,《浙江日报》对莫言的积极评价与其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密切相关。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与其合作能有效提升浙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同时,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创作与中国乡村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与浙江"文艺浙军"建设理念高度契合。

3.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浙江日报》与莫言的"窑变"专栏合作,是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实践。该专栏通过潮新闻平台,将传统文学与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目标,体现了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责任与担当。

六、结论:肯定、支持与共创的评价体系

《浙江日报》对莫言的评价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正面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莫言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其次,对其扎根基层创作理念的赞赏,认为其作品反映了"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最后,通过"窑变"专栏、春风悦读榜等合作项目,实现了媒体与文化名家的深度共创,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创新。

这种评价体系既符合官方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文学评论方面的专业性与独立性。通过间接回应争议、持续报道成就、积极促成合作,《浙江日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莫言评价体系,既维护了作家的文学尊严,也彰显了媒体的文化责任与战略眼光。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日报》对莫言的评价并非一味颂扬,而是建立在对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与客观分析基础上。例如,该报曾报道莫言打假伪作事件,强调其作品的严肃性和版权保护的重要性,间接维护了其文学声誉。这种既有肯定又有维护的态度,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优秀作家的尊重与支持。

总体而言,《浙江日报》对莫言的评价是肯定其文学成就、赞赏其创作理念、支持其文化传播,并通过直接合作实现了媒体与作家的互利共赢。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反映了对莫言个人的尊重,也体现了浙江文化发展战略的前瞻性与包容性。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