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上看起来挺明显,康诺利38%,汉弗莱斯20%。问题是这个领先没啥用,因为选民压根不兴奋。
离爱尔兰总统大选还有四天,49%的选民却说,两位候选人谁都不能代表自己,
这个比例高得吓人,你想想,接近一半的人觉得投给谁都一样,这选举还怎么选?
左翼候选人凯瑟琳·康诺利领先中右翼的希瑟·汉弗莱斯。
数据上看起来挺明显,康诺利38%,汉弗莱斯20%。问题是这个领先没啥用,因为选民压根不兴奋。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政治学家盖尔·麦克埃尔罗伊说得直白:"这场选举正在变成对现任政府的公投。"选民不是在选总统,是在借机发泄对政府的不满。
爱尔兰政治学家凯文·拉夫特更狠:"这次竞选活动乏味到家了,选民对候选人数量都失望。"他写过一本书叫《爱尔兰总统制:权力、仪式与政治》,算是这方面的专家。
拉夫特接着说:"两位候选人都没提出什么有见地的观点。住房、种族、气候变化、统一问题——这些爱尔兰社会的重大议题,她们基本不碰。"
这话听着刺耳,可事实就是这样。选民想听的东西,候选人不说。候选人说的东西,选民不想听。
说起来这次选举本来可以热闹点的。
音乐人鲍勃·盖尔多夫、舞者迈克尔·弗莱特利、前综合格斗冠军康纳·麦格雷戈——这帮名人之前都传出要参选的消息。外界既好奇又担心,毕竟名人从政这事儿能闹出不少动静。
结果呢?一个都没成。
爱尔兰的提名门槛挺高:要么拿到四个地方议会的支持,要么拿到20名立法者的背书。这些名人全卡在这关上了。
保守派人士玛丽亚·斯汀和企业家加雷斯·谢里丹也试过,差一点就够了,最后还是没成。
最开始有三个候选人:康诺利、汉弗莱斯,还有一个叫吉姆·加文的。
加文是个传奇的盖尔式橄榄球教练,政治新手。爱尔兰总理迈克尔·马丁寄希望于他能激发选民热情。结果加文失言风波加上财务丑闻,不得不退出竞选。
这一退,就剩康诺利和汉弗莱斯两个人了。35年来规模最小的总统选举对决。
康诺利68岁,戈尔韦郡的国会议员,左翼活动家。她会玩社交媒体和播客,年轻选民挺喜欢她。
可批评者不客气:说她掩饰对欧盟的敌意,回避棘手问题。2018年她去过一趟叙利亚考察,这事儿一直被人拿出来说。
汉弗莱斯62岁,来自边境郡莫纳汉,长老会成员,当过内阁部长。她说自己要当"团结者",新教背景能争取到北爱尔兰统一派的票。
听起来不错。问题是批评者说她没个性,选民看她就想起对执政联盟的厌倦。
《爱尔兰时报》10月16日的民调数字更详细:康诺利38%,汉弗莱斯20%,已经退出的加文还有5%(名字还在选票上)。18%的人没想好投给谁,12%说直接不去投了,6%说要投废票。
加起来算算,放弃投票加上投废票的,接近两成。这个比例相当高了。
爱尔兰总统职位说实话权力不大,主要是象征性的。以前就是退休内阁部长们的"闲职"。
转折点在1990年。玛丽·罗宾逊击败主流候选人赢得选举,开启了总统这个职位的新时代。
麦克埃尔罗伊说:"罗宾逊的总统任期有划时代意义。她影响力远超前任,被看作现代爱尔兰的灯塔。这个职位成了凝聚国民的纽带。"
后来的总统玛丽·麦卡利斯和现任的迈克尔·希金斯都干了两届七年任期。他们延续了这个传统,民望都很高。
希金斯现在要卸任了,康诺利和汉弗莱斯就是在争这个位置。
可争的过程不好看。
汉弗莱斯的竞选团队指控康诺利当大律师时,帮银行处理过房屋收回案件。言下之意,你个左翼活动家,居然帮银行赶走穷人?
康诺利的支持者反击:对手用的是"特朗普式的攻击视频",这种玩法把爱尔兰政治拉到了"新低点"。
你看这架势,根本不像在竞选总统,更像在打泥巴仗。
拉夫特说得没错:这场竞选缺乏思想深度和抱负,没能激发选民热情。两位候选人都没确立鲜明主题。
爱尔兰现在面临的问题不少。住房问题突出,房价高租金贵,年轻人买不起房。种族问题也在升温,移民增多带来了社会摩擦。气候变化全球都在关注,爱尔兰也得拿出态度。统一问题更敏感,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的关系一直是个话题。
这些问题,康诺利和汉弗莱斯都没怎么深入谈。
选民想听你说点实在的,你却在那儿打嘴仗。选民当然失望。
罗宾逊和希金斯把总统府打造成"凝聚国民的纽带"。现在通往那里的路上,却是相互攻讦的"新低点"。
近半数选民在候选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代表。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问题了。
选举的风险不在于谁会赢,在于总统这个"灯塔"般的职位,是不是正在这片乏味的泥潭里逐渐黯淡。
麦克埃尔罗伊说这次选举正在演变成对现任政府的公投。选民借投票表达抗议。这种情况在欧洲和地方选举中很常见。
可问题是,如果每次选举都变成抗议票,那选举的意义在哪儿?
你去投票是为了选出最合适的人,不是为了发泄不满。如果只是发泄不满,那选谁当总统根本不重要,反正都是在表达"我不爽"。
这次选举还有四天就要投票了。按照目前的民调,康诺利大概率会赢。
赢了之后呢?
她能不能真正凝聚国民?能不能延续罗宾逊和希金斯的传统?还是说,她只是因为对手太弱才赢的?
如果是后者,那这次选举对爱尔兰政治来说,不是进步,是倒退。
选民的冷漠是个信号。
12%的人说直接不去投票了。这些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也放弃了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
6%的人说要投废票。这些人去投票了,但投的是抗议,不是选择。
18%的人还没想好。这些人或许到最后一刻还在纠结,或许干脆就不去了。
加起来超过三成的选民,处于游离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来说,都是危险信号。
选举的根基是选民的参与。如果三成选民不参与或者无效参与,这个选举的合法性就会被质疑。
当然,总会有人投票。康诺利或者汉弗莱斯总有一个会当选。爱尔兰也不会因为这次选举出什么大乱子。
可长远来看,如果选举一直这么乏味,候选人一直这么缺乏吸引力,选民对政治的冷漠会越来越深。
到那时候,不只是总统选举出问题,整个政治体系都会受到冲击。
罗宾逊1990年赢得选举的时候,开启了爱尔兰总统的新时代。那个新时代的核心,是总统作为"灯塔"和"纽带"的角色。
现在这个角色面临挑战。不是因为制度出了问题,是因为人出了问题。
候选人不够格,选民就不买账。选民不买账,选举就成了走过场。选举成了走过场,"灯塔"和"纽带"就变成了空话。
四天后,爱尔兰选民会走进投票站。有些人会投给康诺利,有些人会投给汉弗莱斯,有些人会投废票,有些人压根不去。
无论结果如何,这次选举已经暴露了问题:爱尔兰政治正在失去对选民的吸引力。
这个问题不解决,下次选举可能更糟。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