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过庭(646-691),字虔礼,唐代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代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
孙过庭(646-691),字虔礼,唐代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代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晚年撰《书谱》,未竟而卒,成为书法史上里程碑式著作。
王宠小楷圣教序褚遂良
文征明小楷墨妙兰亭洛神赋
敦煌遗书 章草名品墓志
虞世南小楷苏黄米蔡
孙过庭书写的虞世南《狮子赋》,是唐代文学与书法艺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虞世南文辞的雄健气象,也体现了孙过庭草书“尚异好奇”的独特风格。
孙过庭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此作以圆笔为主,转折处多采用“绞转”技法(如“为”“何”等字),笔锋轻盈转动,线条如“惊蛇入草”,连绵处似长江奔涌,整体气息含蓄隽永。
赋中描写狮子“爪牙锋厉,目光电发”的意象,通过顿挫劲健的笔触展现。笔画起笔如惊雷破空,收锋似流泉映月,墨色浓润饱满,形成“屋漏痕”“锥画沙”般的质感,凸显狮子的威猛动态。
此赋作于贞观九年(635年),西域康国向唐朝进贡狮子,虞世南奉唐太宗之命作赋,以狮子归顺隐喻唐朝德化远播。孙过庭于垂拱二年(686年)抄录,正值其书法成熟期,笔法兼具二王风骨与个人创新。
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狮子赋》的书写正是其理论的实践——既保持奉敕作品的庄重,又通过草书的“偶然欲书”状态,流露自然情感。
有学者质疑此作是否孙过庭真迹,但多数研究认为其笔意与《书谱》一致。作品曾入藏清宫内府,钤有乾隆鉴藏印,近代一度散佚,1982年重新发现。
褚遂良传世书法王宠小楷文征明小楷
孙过庭书《狮子赋》不仅是一件草书杰作,更是唐代“文墨相生”的典范。它融合了虞世南文本的政治寓意与孙过庭“尚异好奇”的书法美学,成为解读初唐文艺精神的重要载体。若想深入理解,可结合《书谱》的理论与其同期作品(如《景福殿赋》)对比研习。
来源:愙斋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