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漓江画派是以桂林漓江山水为艺术原点,通过“圈层扩散”路径逐步拓展至广西全域乃至南方亚热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当代绘画流派。本文基于艺术地理学视角,系统考察漓江画派从漓江山水发端,向广西全境及亚热带田园诗风光延伸的演进逻辑,揭示其“起于一地、扩而广之”的空间建构机制
摘要
漓江画派是以桂林漓江山水为艺术原点,通过“圈层扩散”路径逐步拓展至广西全域乃至南方亚热带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当代绘画流派。本文基于艺术地理学视角,系统考察漓江画派从漓江山水发端,向广西全境及亚热带田园诗风光延伸的演进逻辑,揭示其“起于一地、扩而广之”的空间建构机制。研究指出,该画派在题材选择上坚持乡土眷恋与地域深耕,在创作方法上形成写生化、生活化的艺术特质,实现了从地域景观再现到地域美学建构的转化。通过对代表性画家创作实践的分析,论文论证了“圈层扩散”不仅是地理范围的扩展,更是艺术语言的深化与审美视野的升华。漓江画派的发展路径为当代中国地域性绘画流派的生成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实践样本。
关键词:漓江画派;圈层扩散;艺术地理;乡土性;写生传统;亚热带风光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呈现出区域艺术群体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以地域命名的绘画流派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窗口。在众多地域性画派中,“漓江画派”因其清晰的艺术定位、持续的创作实践与明确的理论自觉,逐渐确立其在当代中国美术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不同于历史上以师承或风格聚合的画派,漓江画派以广西桂林漓江山水为视觉原点,通过“圈层扩散”的方式,逐步将表现范围由漓江沿岸扩展至广西全境乃至整个南方亚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种具有空间延展性的艺术地理结构。
“圈层扩散”本为地理学概念,指某种现象以某一点为中心,向外围逐层扩展的过程。应用于漓江画派的发展,这一概念恰切地描述了其从漓江山水起步,向广西其他地域风貌延伸,最终涵盖南方亚热带田园诗风光的艺术演进路径。这一路径并非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伴随着题材深化、语言调整与审美观念演进的系统性建构过程。同时,尽管其表现范围不断扩展,漓江画派始终保持着对桂林、广西乡土的深切眷恋与文化根植,形成了“扩散而不离根”的艺术特质。
本文旨在以“圈层扩散”与“乡土根植”为核心分析框架,探讨漓江画派如何通过空间扩展实现艺术语言的丰富与美学体系的完善,并揭示其写生化、生活化的创作特征。研究将结合艺术史文献、画家个案与作品分析,力图呈现漓江画派作为当代地域性绘画流派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范式。
二、艺术原点:漓江山水的视觉确立
漓江画派的形成,首先源于对漓江山水这一特定地理景观的艺术聚焦。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部的猫儿山,流经阳朔至平乐,其喀斯特地貌与江流蜿蜒的组合,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自唐代以来,漓江即为文人吟咏的对象,但真正将其作为独立绘画题材进行系统表现,则始于20世纪中期。
1959年,画家阳太阳创作《漓江木排》,以水墨写意手法表现漓江竹筏行舟之景,被视为现代漓江题材绘画的早期代表。此后,随着李可染、白雪石等北方画家南下写生,漓江山水逐渐进入全国美术视野。李可染的《漓江胜境图》以积墨法表现山体的厚重与江面的空灵,白雪石的《烟雨漓江》则以清丽设色营造朦胧意境,二人虽非广西本土画家,但其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漓江山水的审美认知度,也为后来漓江画派的形成奠定了视觉基础。
真正使“漓江画派”概念得以确立的,是广西本土画家群体的集体自觉。2003年,在广西美术家协会的推动下,“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标志着以表现漓江及广西风光为核心的绘画群体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一时期的画家如张复兴、郑军里、余永健等,均以漓江为重要创作母题,通过长期写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视觉素材。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漓江的符号化再现,而是深入其地质结构、植被分布、光影变化与人文活动,力求在笔墨语言上实现对漓江本质特征的准确传达。
例如,张复兴在《漓江春晓》中采用“高远”与“深远”结合的构图,以层层推进的山峦展现喀斯特地貌的序列感;郑军里则在《漓江渔火》中以浓淡相间的墨点表现夜渔灯火在水中的倒影,强化了画面的诗意氛围。这些作品共同确立了漓江山水的视觉范式:山体多呈锥状或塔状,轮廓清晰,墨色清润;江水蜿蜒如带,常以留白或淡墨渲染;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笔法繁密而富有生机。
漓江山水作为艺术原点,不仅提供了具体的视觉对象,更成为漓江画派美学精神的象征——清秀、湿润、灵动、诗意。这一原点的确立,为后续的“圈层扩散”提供了稳定的审美坐标与风格基调。
三、“圈层扩散”的空间演进路径
“圈层扩散”是理解漓江画派发展逻辑的核心概念。这一过程并非均质化的地理扩张,而是遵循由近及远、由核心到边缘、由自然到人文的递进式拓展。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第一圈层:漓江流域的深化表现
以桂林至阳朔的漓江干流为核心,画家们进一步细化对沿岸村落、渔舟、竹筏、码头、梯田等人文景观的刻画。这一阶段的创作不再局限于山水的宏观风貌,而是关注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例如,画家陈再乾的《漓江早市》描绘了清晨渔民在江边交易鱼获的场景,画面中竹筏、渔网、竹篓等细节真实生动,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此类作品标志着漓江画派从“风景画”向“风俗画”的延伸,增强了艺术的叙事性与人文关怀。
(二)第二圈层:广西全域的景观拓展
在深耕漓江的基础上,画家们将视野扩展至广西其他典型地貌与文化区域。桂北的龙脊梯田、桂西的德天瀑布、桂南的北海红树林、桂东的黄姚古镇等相继成为表现对象。这一阶段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多样性特征。例如,张复兴在《龙脊秋韵》中以俯视构图展现梯田的层叠之美,笔法工写结合,既保留水墨韵味,又强调结构秩序;余永健的《红树林晨光》则以湿笔渲染表现潮间带的湿润氛围,突出红树气根的奇特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扩散过程并非简单替换题材,而是根据新地貌调整笔墨语言。面对龙脊梯田的规整几何形态,画家多采用线性结构与平面分割;面对红树林的复杂生态,则强调墨色层次与空间穿插。这种“因景变法”的实践,体现了漓江画派在扩展过程中的艺术适应能力。
(三)第三圈层:南方亚热带田园诗风光的美学整合
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漓江画派的视野进一步超越广西行政边界,将表现范围延伸至整个南方亚热带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的相似地貌与人文景观。这一阶段的创作不再拘泥于具体地理标识,而是提炼出“亚热带田园诗风光”的美学母题:湿润的空气、繁茂的植被、低缓的丘陵、错落的村舍、劳作的农人。画家们通过意象化处理,将不同地域的元素进行艺术重组,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南方意象。
例如,郑军里的《南国春早》虽未标注具体地点,但画面中芭蕉、木棉、水田、斗笠等元素共同构建出典型的亚热带田园图景。这种“去地域化”的美学整合,标志着漓江画派从地域性画派向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艺术风格的转化。
四、乡土根植:写生化与生活化的艺术特质
尽管“圈层扩散”推动了漓江画派的空间扩展,但其艺术根基始终深植于桂林与广西的乡土土壤。这种根植性体现为两个核心特质:写生化与生活化。
(一)写生化:从“师造化”到“化造化”
漓江画派画家普遍坚持实地写生,将其视为创作的基础环节。他们常年深入漓江沿岸、壮乡瑶寨、边陲村寨,以速写、水墨写生、色彩稿等多种形式记录视觉经验。这种写生并非简单的景物复制,而是“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结合过程。画家在写生中观察光线变化、植物生长、季节更替,并将其转化为笔墨语言。
例如,张复兴在龙脊写生时,发现梯田在不同时间的光影呈现出“金带”“银链”等视觉效果,遂在创作中强化线条的节奏感与墨色的冷暖对比。这种基于写生的创作方式,使漓江画派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真实性,避免了程式化与概念化倾向。
(二)生活化:日常经验的审美升华
漓江画派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画家们不仅描绘自然风光,更注重表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与民俗活动。渔夫撒网、农夫耕田、妇女采茶、孩童戏水等场景频繁出现在画作中。这些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姿态自然,服饰朴素,与环境融为一体。
余永健的《壮乡三月三》以节庆场景为题材,画面中壮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进行对歌、抛绣球等活动。画家并未刻意渲染节日的热闹,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体现出对乡土生活的深切理解。这种生活化的表达,使漓江画派的艺术具有温度与人文厚度,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审美。
五、代表画家的实践路径
(一)张复兴:结构理性与笔墨感性的统一
张复兴的创作贯穿漓江画派“圈层扩散”的全过程。其早期作品以漓江山水为主,注重山体结构的严谨性;中期转向广西其他地貌,尝试不同构图与笔法;后期则追求南方意象的整合。其艺术特点在于将传统山水的笔墨韵味与现代构成意识相结合,形成“工写相生、虚实相济”的风格。
(二)郑军里:生命力度与乡土情怀的融合
郑军里以花鸟画见长,但其山水创作同样体现漓江画派特质。他善于表现南方植物的繁茂生机,笔墨豪放,色彩明快。其作品常以“人与自然共生”为主题,如《蕉林人家》中,芭蕉林环绕的村舍与劳作农人构成和谐画面,展现出深厚的乡土情怀。
(三)陈再乾:文人意趣与现实关怀的平衡
陈再乾的画风清雅,注重意境营造。他在写实基础上融入文人画的抒情传统,题跋常引用古典诗词,赋予画面以诗意。其创作始终围绕广西本土题材,体现了“画不离乡”的艺术坚守。
六、结语
漓江画派的发展,呈现出“圈层扩散”与“乡土根植”并行的双重逻辑。前者表现为从漓江到广西、再到南方亚热带的空间扩展,后者则体现为对桂林、广西乡土的持续眷恋与文化深耕。这一“扩散而不离根”的发展模式,使漓江画派在拓展艺术边界的同时,始终保持鲜明的地域身份与文化认同。
其写生化、生活化的创作特质,不仅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也为当代中国画如何回应现实生活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漓江画派若能在理论建构、国际传播与跨媒介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或将在中国美术的版图中发挥更为深远的影响。其经验表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流派,往往始于对一方水土的真诚凝视,并在不断扩展的视野中完成自我超越。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