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今年AWE上,老马和Vidda事业部副总经理郭琛聊起投影行业未来时,他神秘地提到“一款能重新定义20万内性能标准的产品正在打磨”,当时便勾起了老马十足的好奇。毕竟从三年前Vidda推出全球首款三色激光智能投影起,这个品牌就总在关键时刻给行业带来惊喜。一直
还记得今年AWE上,老马和Vidda事业部副总经理郭琛聊起投影行业未来时,他神秘地提到“一款能重新定义20万内性能标准的产品正在打磨”,当时便勾起了老马十足的好奇。毕竟从三年前Vidda推出全球首款三色激光智能投影起,这个品牌就总在关键时刻给行业带来惊喜。一直到C3发布会最后,对C5无界Master的预告,更是让“20万元内性能天花板”的标签在发烧友圈子里传了小半年。
直到这次在“金昌火星1 号基地”的发布会,红色戈壁映衬着500英寸巨幕,科幻感拉满的场景里,Vidda不仅交出了C5无界Master (下文简称C5)的完整答卷,还带来了发现X2026电视、V11耳夹耳机和G11智能眼镜三款重磅产品。将近50分钟的发布会,没有冗长的PPT堆砌,全是实机拆解、极限测试和真实体验,看得“格外过瘾”。正如Vidda事业部总经理姜龙所言:“产品够强从来不够,Vidda是年轻人的品牌,是真正和用户站在一起的品牌”,这份真诚,比任何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投影行业“向上攻坚”C5无界Master “千呼万唤始出来”
今年的投影市场,“向上”的趋势格外明显。从前几年大家还在卷“虚标亮度”,到现在各家纷纷把“大芯片、高亮度、高色域”当成旗舰标配,连移轴、光学变焦这些曾属于专业影院设备的功能,也开始下放到消费级产品里。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Vidda C5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用姜龙的话说:C5是同档产品中规划最早,但上市最晚的一个,外观精细打磨和各种黑科技就是“罪魁祸首”。
发布会一开场,Vidda就玩了把“硬核”的 ——直接把C5拆了,核心组件一字排开。从光源到DMD,从镜头组到散热设计,一眼就能看出和市面上常见的投影仪“不一样”。
姜龙解释说:“我们发现顶尖银幕影院有自己的技术架构,于是重新设计了C5的技术架构,就是要用家用智能投影机的形态,实现真正影院投影的性能。”当时老马心里还留着个疑问:这些组件到底是看起来很强还是真的很强?
直到瑞物评测室的毛俊霆老师出场,这个疑问才被解开——大毛是老马多年的好友,做评测向来以“较真”出名,这次他带着设备在现场实测,直接把C5和专业影院投影放在一起对比,结果很直观:C5的亮度更足,天空、草地的色彩更鲜亮,黑位表现也不落下风,甚至在500英寸巨幕上,细节依然清晰。当大毛说出了那句“颠覆了对当前投影市场的很多认知”,大概是对C5最中肯的初评。
拆解C5无界Master
三大核心部件,撑起“影院级”体验
要搞懂Vidda C5为什么能媲美专业影院投影,就得从它的“内核”说起——那套拆解后露出的核心部件,每一个都藏着Vidda的 “破界”思路。
首先是SST架构DMD芯片,这是行业里首个应用在消费级投影上的架构,用姜龙的话说就是“百万影院同款”。之前行业里4000元到2 万元的产品,大多用的是2013年前后推出的0.47" TRP架构DMD,这款芯片在3500流明以内还能稳定工作,超过就容易出故障。而SST架构的功率密度达到了60 W/cm?,是前代的三倍,能承载的亮度直接飙升到10000流明级别,而且封装面积提升了7 倍,散热更好。这就好比给投影换了个“更强的心脏”,为高亮度打下了基础。
有了更强的“心脏”,还需要足够的“动力源”,这就是C5无界Master的双MCL39激光器。行业里的三色激光器分“大颗”和 “小颗”,旗舰产品最多用一颗“大颗”(也就是工业级/ 影院级激光器),而C5直接用了两颗。姜龙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从3 缸发动机升级到了W12发动机”。双激光器带来的不仅是亮度突破——6800CVIA的实测亮度,直接解决了“大幕布白天看不清”的痛点,还有热量的翻倍,这也是为什么C5要上一体成型液冷散热:用特制PTFE材质的管路,拔都拔不掉,从根源抑制液冷蒸散,再配上大面积纯铜冷头,保证长时间高亮使用也稳定。
最后是Φ122mm影院级大镜头,这是C5 “影院感”的关键。之前Vidda C3 Ultra的镜头已经是行业标杆,而C5的镜头更是直接按专业影院规格定制——内部是17片纯玻璃镜片组,全金属镜筒包裹,解析力达到了超10万级。姜龙说这是“十几年死磕超短焦镜头的积累”,毕竟对Vidda来说,做长焦镜头的难度比超短焦低多了。这款镜头还带可变光圈,7级调节能适配不同场景:白天开最大光圈保证通透,暗场影片开最小光圈让黑位更纯粹,中间的“标准模式”则能应对多数日常场景。这种灵活性,正是家用投影最需要的——不用为了光线反复调整机器,按下遥控器就能有好画面。
从“参数”到 “体验”
一站式方案,解决用户真实痛点
参数最终要落地到体验,C5无界Master的 “一站式高码率观影方案”,正是从用户真实痛点出发,把硬核配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先说说光学变焦和移轴,这两个功能看似“专业”,实则和每个用户都相关。很多人买投影会纠结“房间小投不出大画面”“机器没放正画面歪了”,而C5的 0.84-2.0投射比、2.38倍无损放大缩小,意味着不管房间大小,都能投出合适尺寸,画面还不会变形;横向±46%、纵向±130%的移轴范围,再加上全金属自动双向设计——用 7系铝合金支撑板和不锈钢导轨,每天用一次能撑16年,对比那些2000次后就精度下降的塑胶方案,差距肉眼可见。对用户来说,这就是“不用挪机器,也能调准画面”的省心,再也不用为了凑画面角度把投影塞到奇怪的角落。
再看声音和存储,这两个点戳中了影音发烧友的“痒处”。C5的音箱是JBL定制的,左右全频喇叭+ 内置独立低音炮+ 无源辐射器,姜龙很实在地说:“比不过烧友家几万几十万的音箱,但日常用足够了。”实际听感上,不管是电影里的爆炸声,还是音乐里的鼓点,都能有不错的冲击力,不用额外接音箱也能有沉浸感。
存储方面,C5是行业首个做1T独立存储的投影——要知道目前其他品牌旗舰最多128G,还只是贴在主板上的芯片。为什么要做这么大?姜龙解释:“主流影视平台的4K片源码率普遍偏低,细节丢太多,而高码率片源一部就20-30G,没大存储根本存不下”。再配上Wi-Fi 7 和千兆网口,网速好能在线看,网速一般能缓存,还能连NAS播放私藏资源。那句“用户不需要逼自己成专家,腾出时间享受电影就好”,老马特别认同——谁没为找片源、调格式、凑存储烦恼过?C5直接把这些麻烦都解决了。
发现X2026电视
2025 “屏”年,用“AGLR”破局
Vidda的 “破界”不只是在投影领域,这次发布会上,发现X2026电视同样在解决行业痛点上给出了新答案。我们媒体聊天的时候,称2025年为电视的“屏”年,原因很简单:落地窗阳光客厅普及后,“反光”成了用户的新烦恼——白天看剧像“照镜子”,画面细节全被光斑挡住。各品牌纷纷拿出方案,LR低反膜、类纸屏、柔光屏……名词一大堆,但用户买回家却发现,认准“低反率”还是没效果。
Vidda没玩文字游戏,直接上了“极限测试”:手里拿着超过汽车大灯亮度的手电,直接照射两台电视——左侧是发现X2026(搭载墨晶屏),右侧是宣称“行业最低LR低反率”的高端电视。结果一目了然:右侧电视出现刺眼的大光晕,画面都看不清;而发现X2026只有轻微柔和的光斑,画面依然清晰。
姜龙揭秘:“只有LR层最多增加对比度,对反光作用不大,真正抗反光要加AG层”——墨晶屏就是AG抗光层叠加LR低反膜,双层作用,既抗光又保画质,这才是解决反光的关键。
大毛的室内评测更细致,他发现X2026和同档热门品牌电视对比:亮度上,发现X2026的天空更亮,云朵的明暗变化更自然;对比度上,用QD-Mini LED控光技术,纯黑背景几乎不发光,人物衣服的布料质感都能清晰展现;色彩上,调教接近MACBOOK PRO——要知道MACBOOK PRO的色彩是专业人群的标杆,而竞品的标准模式像“加了滤镜”,浓郁却不真实;甚至MEMC功能,在滚动字幕和车辆慢放测试里,发现X2026也更顺滑,没出现卡顿。
最让人惊喜的是,姜龙宣布:未来会把“AG抗光层+ LR低反层”下放到2000元价位的国民电视里。这才是Vidda的风格——不把好技术藏在高端机里,而是让更多人用亲民价格享受到清晰、舒适的观看体验。
V11耳机与G11眼镜
四年磨一剑,Vidda的 “穿戴”新尝试
除了核心的投影和电视,Vidda这次还带来了穿戴领域的新尝试——V11耳夹耳机和G11智能眼镜,这其实是对四年前品牌焕新时“多元品类”承诺的兑现。2021年 8月 Vidda品牌焕新时就说,要从显示单一品类,扩展到厨电、智能穿戴等领域,这一等就是四年多,但“好饭不怕晚”,这两款产品确实没让人失望。
先看Vidda V11耳夹耳机,Vidda音频业务负责人王丹在介绍时说,开放式耳机是趋势,但很多产品只做了“形态”,没做好“体验”。V11恰恰在体验上花了心思:佩戴上,单支5.5g,平贴式泄压设计,再加上钛镍合金C 桥卡扣,内邀用户反馈“全天佩戴近乎无感”,连运动时都不容易掉。
音质上,11mm超大动圈+ 丹麦Vifa专业调校——现场对比千元档产品,V11的低音下潜更深、瞬态更好,中高频人声有“贴耳的空气感”,不是那种“听个响”的水平;还有漏音问题,V11用了DT3.0定向声波传输+ 6.5°黄金倾角+ 逆声场滤波,20cm外几乎听不到声音,再也不怕在地铁上听歌被旁人“旁听”。续航也给力,单耳8.5小时,配合充电仓36小时,每天用5 小时能撑一周,再加上729元首发价、国补后不到599元还送音乐月卡,性价比直接拉满。
再看Vidda G11智能眼镜,思路很清晰:智能眼镜说到底还是“眼镜”,不能全天佩戴就失去了意义。所以G11把 “轻便”做到了极致——最轻款仅27g,和普通眼镜重量差不多,王丹整场发布会都戴着它,说“比之前的眼镜还舒服”。外观上有6 个框型,能适配不同风格,不会像有些智能眼镜那样“笨重又突兀”;功能上,支持听歌、打电话、语音/ 手势控制,还带AI录音总结,日常通勤、办公都能用。这次虽然只是预热,但王丹那句“是时候选择人生中第一款能全天长久佩戴的智能眼镜”,已经让不少戴眼镜的用户动了心——毕竟谁不想让眼镜多些实用功能,又不用忍受额外的重量呢?
Vidda的品牌逻辑
以“真诚”破界,与行业共成长
梳理完Vidda这次发布的所有产品,不难发现其背后一致的品牌逻辑:不跟风“内卷”,而是以“真诚”破界。三年前做三色激光投影时,老马知道但是不能透露姓名的某领导一句“测出来多少流明就是多少,1流明都不准虚标”,让Vidda得了个“铁憨憨”的外号,却也让用户记住了它的实在;这次C5打磨这么久,宁愿上市晚,也要把外观、散热、镜头这些细节做到位,姜龙那句“做人讲真诚,做事讲实力”,就是Vidda的底层逻辑。
老马觉得,Vidda最难得的是“不只为自己赢,还想带行业进步”。入局投影时,它不跟着“卷虚标”,而是带头“卷产品、卷体验、卷人品”,让行业从“比参数数字”变成“比实际体验”;做电视时,不玩“技术名词游戏”,而是用极限测试证明“抗光”的真实效果,还把好技术下放到亲民价位;拓展穿戴品类时,不盲目跟风堆功能,而是从“用户能不能长久用”出发做产品。它想的从来不是“抢占多少市场份额”,而是“推进国产影音行业进步,让更多人享受好产品”——这种“技术平权”的追求,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更能打动用户。
就像姜龙在发布会结尾说的:“技术没有边界,体验更有温度”。Vidda不是在做“冷冰冰的参数机器”,而是在做“懂用户的好产品”,“真诚”就是无往不利的必杀技!
老马评说:
在金昌火星1 号基地的500英寸巨幕前,看着地球夜景在画面上点亮时,老马忽然懂了姜龙说的“科技的尽头永远是体验”。Vidda这次发布会,没有空谈未来,而是用C5的影院级体验、发现X2026的抗光解决方案、V11和 G11的穿戴新尝试,证明了“突破边界”不是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产品力。
从三年前的三色激光,到今天的SST架构、双激光器、双层抗光,Vidda走的每一步都很扎实——它不追求“一步登天”,而是一点点打磨细节,一点点解决痛点,把曾经属于“高端专业设备”的体验,带到普通用户身边。未来,或许它还会在更多品类里“破界”,但只要保持“与用户站在一起”的真诚,保持“技术没有边界,体验更有温度”的追求,这个品牌就会一直给行业带来惊喜。毕竟,真正的“天花板”从来不是参数的堆砌,而是对用户需求的极致响应——Vidda显然深谙这一点,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