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丨《地上的云朵》,展现真实记录的力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8 07:22 1

摘要:5月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并摄制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影片以新疆阿瓦提县为拍摄地,历经3年多的精心制作,生动呈现了阿瓦提县两家棉农为棉花辛劳付出的历程,以及因棉花而生的汗水、欢笑、意外与温情,展现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贺少成 王羡茹 张冠一

5月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出品并摄制的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影片以新疆阿瓦提县为拍摄地,历经3年多的精心制作,生动呈现了阿瓦提县两家棉农为棉花辛劳付出的历程,以及因棉花而生的汗水、欢笑、意外与温情,展现出田园诗般的新疆棉农生活画卷,引起广泛关注。

土地与劳动的诗意表达

影片讲述了艾尔肯和赵强两家棉农的故事,记录下了棉花从播种到采收、售卖的全过程,生动展现了棉农的喜怒哀乐……在棉花收购点,当艾尔肯和另外三家邻居共同收到了40万元的棉花结款时,艾尔肯打趣道:“这么多钱,会不会把我的卡撑爆。”他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喜悦。这样的喜悦,正是无数棉农丰收时的缩影。

正如影片的名字《地上的云朵》一般,制片人刘洋表示:“棉花虽然扎根泥土,但却用柔软的洁白,织就了无数棉农的温暖生活。”在阿瓦提县棉农种植的棉花里,有仍需手工采收的长绒棉,也有依赖采棉机管理的陆地棉,两种生产方式的交叉使用,既是新疆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传统与现代共存的真实图景。 在影片的结尾处,赵强牵着儿子在棉田里走向夕阳的画面,象征着希望与传承。

《地上的云朵》不仅是一部关于棉花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劳动价值的颂歌。这部影片的意义,在记录新疆棉农真实生活的同时,还让观众重新审视了劳动的价值与家园的意义。正如导演刘帼轶所言:“希望观众记住的不是新疆或棉花,而是那些在土地上弯腰、奔跑、歌唱的人。”

镜头下的真实力量

在拍摄过程中,全片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导演刘帼轶表示:“我站在棉田里,就本能地拿起摄像机,想要记录下来眼前的景象。”摄制组于2021年和2023年两度深入新疆阿瓦提县,与当地各族棉农同吃同住,从黎明到深夜,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

影片开头,艾尔肯的妻子在棉田里哼唱维吾尔族民谣,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帼轶导演回忆说:“其实后面我们希望她再次哼唱,也选择了更好的角度进行拍摄,但我们最后发现无论怎么设计,都不如第一次抓拍来得自然。”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管小燕表示,一开始面对镜头时,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要刻意表现什么,但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平时做啥就做啥,我也是第一次通过镜头,发现原来我的生活也并不是那么索然无味的,相反还挺有意思。”

导演在揭秘背后的拍摄故事时,表示影片拍摄的难点之一就是语言,在拍摄艾尔肯家庭的时候,摄制组并没有完全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但正是这种“凭感觉”的捕捉,让影片保留了大量幽默且鲜活的生活段落。

影片中有一幕是艾尔肯和妻子在瓜田里检查西瓜时,他喊了句“老婆”,他的妻子应了“噢”一声,艾尔肯就开始嘟囔:“西瓜怎么被野老鼠吃了?”他妻子淡定地说:“那我怎么知道,我在的时候它可没吃。”这样的对白在影片中多次呈现,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纪实美学,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本真与真实记录的力量。

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鸣

影片公映后,在阿瓦提县,许多当地居民、外卖员、环卫工人等一线劳动者纷纷走进影院观影。看到影片中艾尔肯、赵强两家人在采棉季遭遇人手短缺时的焦头烂额,面对人员受伤、连绵雨水时的无奈,以及家人携手共渡难关的温情瞬间,阿瓦提县多浪出租车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路静静说:“我好几次眼泪都快下来了。棉农们在地里忙活一年,遇到那么多困难还咬牙坚持,特别不容易。”阿瓦提县外卖员买合木提·买买提说:“就像电影里那句话说的一样,‘只要一家人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我也有信心坚持下去。”

影片中展现的家庭情感不仅让国内观众深受感触,还跨越文化与国界,引发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共鸣。不少外国观众感受到,无论是哪个国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永远是那么深情,也有观众惊叹,全球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如此相似。

影片拍摄过去几年时间了,如今赵强、管小燕夫妇的生活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今年,他们种了380亩地,其中320亩是棉花,还有核桃等作物。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需要人工干的活很少,他们家的种棉面积比电影拍摄时增加了一倍左右。

影片中,艾尔肯·塔里普的二女儿拜尔娜·艾尔肯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成了阿瓦提县文化馆的一名舞蹈演员。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