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㊾|藏在身后的故乡,照亮前路的光——读《我把故乡藏在身后》有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2 18:14 1

摘要:在书中,刘亮程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关于故乡的故事,那些黄沙梁的风土人情,那些与土地血肉相连的情感,都在他的文字里活了过来。他将故乡新疆的风土人情勾画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写出了与那片土地血肉相连的情感。

新重庆-重庆日报 龚丽莎

作品简介:

《我把故乡藏在身后》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24年11月。

在书中,刘亮程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关于故乡的故事,那些黄沙梁的风土人情,那些与土地血肉相连的情感,都在他的文字里活了过来。他将故乡新疆的风土人情勾画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写出了与那片土地血肉相连的情感。

捧读刘亮程的《我把故乡藏在身后》,仿佛指尖触到了西北戈壁的粗粝风沙,又似耳畔拂过了村庄屋檐下的呢喃风语。这部散文集如同一卷被时光浸润的羊皮卷,以作者的故乡黄沙梁为经纬,将草木的枯荣、牛羊的踪迹、邻里的絮语、土地的呼吸细细编织。

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史诗叙事,只有对一方小院、几株老树、半亩良田的深情描摹——他写清晨被鸡啼唤醒时窗棂上的微光,写黄昏赶着羊群归家时身后拉长的影子,写冬夜围炉听长辈讲古旧故事时炉中跳跃的火星,更写离别时不敢回头的仓皇,将故乡轻轻叠进衣角,藏在每一步前行的身后。那些在旁人眼中平凡琐碎的乡土日常,在他笔下都成了缀满星光的珍珠,串联起一代人对故园最鲜活的记忆。

刘亮程笔下的故乡,不止是地理上的一个地方。他把故乡看作解读生命的密码,在凝视土地的过程中思考着存在的意义。就像春播时种子在土壤里的挣扎,秋收时麦穗在风中的摇曳,甚至墙角一株倔强生长的野草——这些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这种对土地的珍视显得尤为珍贵。当城市的钢筋水泥淹没了草木的清香,当人们在名利场中疲于奔命,作家用文字提醒我们:故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根”,更是精神层面的“锚”,它能让我们在漂泊中守住内心的澄澈,在浮躁中寻回生命的本真。这种对“故土情怀”的解构,让作品超越了个人记忆的范畴,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共鸣。

在我看来,刘亮程堪称“文字中的白描大师”,他的语言在质朴中藏着惊艳的诗意。他不刻意堆砌辞藻,却能以最凝练的笔墨勾勒出最鲜活的画面:“月光像一层薄霜,落在院墙上,把砖缝里的草都染白了”,简单一句便将乡村月夜的静谧与清冷铺展在眼前;“风从沙漠里来,带着沙粒的重量,刮过屋檐时,像谁在轻轻敲门”,又让无形的风有了质感与温度。这种语言风格恰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又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灵,于平淡中见奇崛,于质朴中显深情。

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字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烟火的气息,没有书卷气的晦涩,只有邻家兄长般的亲切——仿佛他正坐在故乡的老槐树下,捧着一杯热茶,将那些故事缓缓道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安宁。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其中真挚的情感。作家对故乡的爱,不是居高临下的怀旧,而是深入骨髓的眷恋——他记得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记得父亲在田埂上抽烟的沉默,记得与小伙伴在麦垛里捉迷藏的欢乐,也记得离别时故乡的云飘在头顶的不舍。

当他写下“每次想起故乡,最先浮现的不是风景,而是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时,相信每个远离故乡的人都会心有戚戚——那声呼唤,是乡愁最温暖的注脚,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牵挂。这种不加修饰的真情实感,让作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乡愁从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事、景构成的记忆拼图,是藏在身后、却永远照亮前路的光。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闻到黄沙梁的麦香,听到那里的风声。刘亮程把故乡藏在身后,却用文字让它永远鲜活。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