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见张凯丽的女儿就不想看了”,《依依向北风》一开播,争议就扎在了张可盈的妆容和表演上
“看见张凯丽的女儿就不想看了”,《依依向北风》一开播,争议就扎在了张可盈的妆容和表演上
《沉默的荣耀》刚在央视八套收官,接档的《依依向北风》火速上线
那天晚上我家电视正开着,镜头里曲芳菲一露面,眉毛收得细长利落,眼线上挑,睫毛扑闪,嘴唇透着玫红
家人没说话,我妈端着茶杯小声嘀咕了一句,这妆,像去逛商场的,不像下乡的
争议的核心其实就两件事:妆容不对味,表演不贴肉
这是一部知青题材的年代剧,讲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返城、高考、改革浪潮里,一群年轻人跌跌撞撞往前走的故事
主演是菅纫姿、鲁诺、何明翰、张可盈、念真、铁政、甄琪、文熙等,王丽云、徐成林、范雷、于莉红、马诗红、张天舒等特别出演
这部戏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成堆的老戏骨,能打的就应该是气质与细节
问题一眼就看见了
演员整体年龄偏大,脸上那个“少年气”的亮度不够,知青该有的生猛和莽撞,被端着的台词和稳妥的仪态冲淡了
你想象中的十七八岁,晒得黑黑的,眼里有冒泡的劲头,可剧里一群人站在田埂边,像在合影,风一吹,妆发纹丝不乱
知青该有的17、18岁生猛劲儿,在镜头里却很稀薄
张可盈的关注度更高,这是注定的
她是张凯丽的女儿,科班出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如今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职
星二代的光环,是放大镜也是照妖镜
你演得好,大家会说“确实有底子”;
你一旦不对劲,质疑声就像潮水,退不了
回到这次的扮相
她的眉型细而精致,眼影显色明显,黑色眼线压着睫毛,口红饱和度高
灯光一打,这张脸就透着“精致”和“白”,与泥土、汗水、粗糙这些关键词没有半点呼应
穿上那个年代的衣服,不等于就进了那个年代
下乡要下地干活,太阳底下的风一吹,皮肤颜色、脸部状态、头发的蓬乱程度,都是戏
妆容与环境对着干,观众自然出戏
表演上,她的眼神总是在“对准镜头”,不是看着对手演员发力,而是时不时斜过去“交代情绪”
这种演法在舞台上也许成立,镜头里却很容易变成技巧的展示
她在《幸福到万家》的“何幸运”拿到过金鹰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这说明有过被认可的时刻
会背台词不难,难的是让观众忘记你在演
类似的质疑不是第一次
2019年的《老酒馆》里,她演“小棉袄”,依然是精致妆容,和角色所处的乱世环境打架
这不是第一次被妆容拖后腿
六年过去,还是同一个坑,观众当然会问:怎么还这样?
有人把锅全甩给化妆师与造型组,也有人说演员就该坚持角色需要
其实二者都对
妆容是整个团队共同做出的创作选择,演员不是被动的衣架子,她完全有权也有责任为角色的可信度据理力争
妆容不是偶然,它是创作态度的体现
我也能理解女演员面对高清镜头的焦虑,脸上哪怕一粒痘在大屏幕上都能“扩大十倍”
镜头怕不美可以理解,角色不可信就致命
观众要的不是素颜主义,而是你这个人一出现,像那个年代的人,像那个处境的魂
网上的声音很直接,有人说“曲芳菲最不像那个年代”,有人说“太不适合做演员了”,也有人一看演员表就泄气
这些话是刺耳的,但也是真实的观感
从传播效果看,吐槽总是跑得比夸奖快,尤其在星二代身上更是如此
再说阵容
演员里多半不是大名气,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没包袱,反而容易给观众惊喜,只要角色立得住,谁都能被记住
可一旦基础的时代感没扣住,观众就不肯给耐心
年代戏最怕“漂”,脸一漂、戏就空了
顺便一提,张可盈在剧里不仅演,还唱了片尾曲《亲爱的》
歌声是好听的,嗓子也干净
多才多艺不是护身符,角色立住才是通行证
当你又唱又演,观众更容易比较:歌里有感情,为什么戏里我感受不到?
这部戏的故事走向不复杂,时间跨度大,人物多,越是这样,越需要演员把人物的成长线演在脸上、刻在细节里
比如晒斑的变化、眼神从莽撞到沉稳的转折、手上的茧到底长没长,这些都能说服我们
演员与剧组,谁先向真实低头,谁就先赢
外界还在等一个回应,会不会有人站出来解释妆发思路,会不会在后续剧情里收敛造型、调整表演节奏
真正的回应不在声明里,在镜头里
把角色演“糙”一点、把自己藏远一点,可能比任何公关都有效
不管是不是星二代,提高演技这件事没有捷径
资源再多,角色接不住,也只是走个过场
你我看戏,图的就是一个信字
演员相信角色,观众才会相信你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