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你说我这肝怎么出问题了?我可从来不喝酒啊!”
59岁的赵阿姨满脸疑惑地坐在门诊室里,拿着刚出的体检报告,不敢相信肝功能指标已经严重超标。
医生摇了摇头:“现在最伤肝的,还真不是酒,而是你每天重复的这些生活方式。”
赵阿姨一时语塞,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不喝酒,肝脏就不会出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现代都市生活中,有几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正在悄悄“谋杀”我们的肝脏,尤其是中老年人,肝功能原本就逐年下降,若不警惕这些日常“陷阱”,肝病可能悄无声息地找上门。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揭开“不是酒精却比酒更伤肝”的真相,看看你是否也中招了。
很多人以为,熬夜伤的只是精神,其实肝脏才是“最大受害者”。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而它的工作高峰期,恰恰在夜间——23点到凌晨3点之间,是肝细胞修复与再生的黄金时段。
如果此时还在用脑、吃夜宵、看手机,肝脏非但无法修复,反而会被迫持续工作,造成功能负荷。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每周熬夜≥3次的人群,肝酶水平升高的风险比正常作息者高出38.7%。
更糟的是,长期熬夜还会扰乱生物节律,打乱体内胰岛素、胆固醇等代谢平衡,进而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变性等问题。
“熬夜是慢性自杀”,对肝脏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句吓唬人的口号。
现代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也开始依赖外卖、速食、腌制类食品。这些“方便”的背后,却暗藏对肝脏的致命打击。
首先是脂肪堆积加速
加工食品普遍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添加剂,摄入后需要肝脏“解码处理”。
久而久之,大量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城市中老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达52.4%。
其次是解毒能力下降
防腐剂、色素、香精等“看不见的化学品”,都会加重肝脏解毒负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指出,长期摄入添加剂超标的膳食者,谷丙转氨酶平均升高22.1%。
最后是肝细胞炎症与纤维化
过多摄入腌制类、熏烤类食品,会增加亚硝酸盐和其他致癌物的摄入,刺激肝脏产生慢性炎症,甚至导致肝硬化、肝癌前期病变。
一个月可能还看不到明显症状,但3个月以上,肝区隐痛、消化变差、疲劳感增强,可能已经是肝脏在“亮红灯”。
研究发现,肝脏受交感神经支配,当人情绪低落、焦虑、压抑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造成肝脏血流减少,排毒功能下降。
尤其是中老年人,心理压力长期无法疏解,常伴随食欲不振、失眠多梦、转氨酶升高等典型肝郁体征。
想改善这些隐性“伤肝行为”,以下方法不妨试试看:
规律作息,晚10点前入睡
给肝脏足够的修复时间,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保肝手段。尽量维持固定入睡时间,哪怕不能睡早,也应在23点前躺床休息。
饮食“去腻增鲜”,多选天然食材
减少加工食品摄入,选择新鲜食材、少油少盐烹饪,利于肝脏代谢。适当摄入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的食物,可辅助肝细胞修复。
学会情绪“排毒”,每天一件快乐小事
可尝试每日记3件开心事、定期与朋友倾诉、进行简单冥想或呼吸放松练习,帮助肝气通畅。
定期体检,关注肝功能指标
中老年人建议每半年查一次肝功能、肝脏B超。如发现转氨酶升高、脂肪肝早期,应及时干预,防止病情加重。
很多人以为,肝脏疾病是酒精的错,却没意识到:作息、饮食、情绪,才是现代人肝病高发的根源。
不是你不注意,而是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改变身体。
从现在起,减少熬夜、管住嘴、放轻心,才是对肝脏真正的善待。
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的肝功能状态还需专业医生评估,本文仅为科普建议,若已出现肝区不适或长期疲劳等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判断。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熬夜与肝功能异常相关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肝病科临床研究
《加工食品添加剂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中医“肝郁”证与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