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领土写成的教训书:历史上最“坑”的几次弃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17:51 2

摘要:238年秋日的辽东,空气中带着铁锈般的腥气。远征的魏军围住辽东公孙渊最后的堡垒——襄平城(今辽阳)30多天,在雨水的助攻下,终于拿下这座城市。

辽宁省博物馆复原汉代襄平附近村落

238年秋日的辽东,空气中带着铁锈般的腥气。远征的魏军围住辽东公孙渊最后的堡垒——襄平城(今辽阳)30多天,在雨水的助攻下,终于拿下这座城市。

领军统帅司马懿站在城楼上,玄甲黑袍,像一尊浸透了夜色的石碑。他的眼神平静得可怕——那不是胜利者的骄矜,而是屠夫清点牲口时的漠然。

“十五岁以上男子,尽诛。”

不久七千颗头颅在城墙下堆成山丘,泥土覆上尚存余温的尸身,筑起一座“京观”。这年的冬天,最刺骨的寒冷发生在迁徙路上。三十万辽东百姓在初雪中蹒跚前行。老叟倒地时望着故土方向,少女被拖进营帐的惨叫,都被北风吹散。

司马懿在暖帐中翻阅户籍册,朱笔划过“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当最后一批移民消失在关隘,辽东彻底成了鬼蜮。慕容鲜卑的狼旗在地平线升起,高句丽人的探子也从山上走下。而司马懿早已转身,准备走向洛阳接受魏明帝的托孤重任。(这年年末曹睿病重,诏司马懿回京)

以上就是238司马懿在经过长期围城、消灭辽东公孙渊势力并将辽东汉民全部迁走的事实。是司马懿有计划、有步骤的恐怖灭国行为。

司马懿灭亡公孙势力的行军路线

公孙家族在辽东割据已近五十年,国力不弱。238年司马懿率军四万远征,冒着辽河地区的雨季,经历重重困难,才兵临襄平(今辽宁辽阳)城下。

当时暴雨连绵,魏军围城一个多月拿下后,司马懿决心以极端手段根除后患。后面高平陵之变杀曹爽三族也看得出司马懿这货做事就是斩草除根。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全家被杀

当时的屠杀非常“细致”。城破后,公孙渊父子在逃亡途中被追杀。司马懿入城后,将公孙渊所任命的公卿及以上官员全部诛杀,将军毕盛等数千官员死于屠刀之下。

被俘的公孙渊的士兵也被全部处死。

京观是古代战争中用以炫耀武力、震慑敌人的极端残忍行为

此时是屠戮城中十五岁以上男子:根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下令将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共计七千余人全部杀死,并堆积起来,用土封筑成“京观”。魏军在城内肆意抢掠,屠杀平民。

司马懿之所以采取如此残酷的手段,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

公孙家族在辽东经营三代,根基深厚。司马懿决定“把事做绝”不仅要肉体消灭其统治核心(官员与军队)以及一代的青壮年男性。还实施了配套的移民政策,把汉代以来在辽东生活了400年的普通百姓全部迁回关内,从根本上铲除公孙氏的势力,防止死灰复燃。

这次迁徙的规模很大,史载“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这几乎是将辽东地区积累了百年的核心人口和文明基础连根拔起。

长途迁徙在古代本身就是一场死亡行军。被迁徙的民众缺衣少食,路途颠沛,加上官吏的驱赶与压迫,大量人口在途中病死、饿死或逃亡。

司马懿“徙民空土”的政策,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稳定边疆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场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辽东地区原本是汉朝设立的郡县,是高度汉化的农耕文明区。经过屠杀和迁徙,这里城池荒废,田地废弃,人口锐减,出现了大片的无主之地。

这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提供了空间,原本被公孙渊和中原政权压制在塞外的鲜卑、高句丽等民族,迅速南下和西进,填补了这片真空。他们占据了这片战略要地,并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鲜卑人

仅仅三十多年后,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国力大损。此时,已经在辽东站稳脚跟的慕容部鲜卑(前燕)、段部鲜卑等纷纷崛起,成为后来“五胡乱华”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建立的政权,成为入侵和瓜分中原的主力之一。

除了鲜卑人,高句丽人下山占据了大量耕地,他们仿照中原的组织架构建立了集权国家。并在南北朝时期将西到辽东东到朝鲜半岛大同江一带全部收入囊中。成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隋唐4位帝王花了70年时间才完成灭国战。

高句丽壁画

司马懿这次弃地也割断了中原与朝鲜半岛北部的直接联系,汉初中原王朝就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的4郡、原本依靠辽东作为桥梁和后方。辽东凋敝后,这些孤悬海外的郡县很快被高句丽攻占,中原王朝失去了对朝鲜半岛北面的直接控制权达数百年之久。唐代短暂恢复后又再次丢失,国境线逐渐从大同江退缩到鸭绿江。

所以司马懿这次军事行动是能上历史耻辱柱的败笔。

如果司马懿放弃辽东是出于对公孙家族的斩草除根,那明代在仁宗和宣宗时期的全面内撤主要就是短期经济成本的考量胜过了国家国防战略的安排。

明初曾经有一段波澜壮阔的恢复汉家故土和开边的时期,不过靖难之役后朱棣就把和他一起造反的宁王朱权的大宁卫内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

不过当时明朝的对外战略还是出于进攻状态,这次弃地没有出现很坏的效果。

永乐北征

但是朱棣之后,仁宣时期起大宁、东胜、开平等塞外卫所,长城从进攻基地变为防守终点。宣仁时期的战略收缩主要是对永乐时期对外扩张的调整,朱棣在位期间不仅对塞外蒙古,安南方向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平叛。

加上下西洋、通运河、修建新都,这二十多年国家处于极度动员状态。他的儿孙朱高炽和朱瞻基没那个精力这么折腾。

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

除了将大量的卫所内迁之外,还减少了对东北奴儿干都司的投入。

外东北发现的明代界碑

但是宣德朝之后,蒙古骑兵就直抵边境,催生"九边"巨额军费,财政不堪重负。

明代九边防线

明朝许多弃地决策是出于节省开支的短期考虑,算的是经济账。然而,失去战略缓冲后,防御成本不降反升。宣德期间放弃塞外卫所后,大明还停止了大规模对塞北的军事行动。这期间更北的瓦剌蒙古崛起。到了英宗正统年间,瓦剌人已经打到大同边上,并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大明的国防全面转向保守,蒙古骑兵自此得以长驱直入,朝廷不得不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驻守重兵,其耗费远超当初。

明初统治了二十多年的越南,因为不断陷入当地的反叛,也在宣德年间放弃。

"守在四夷" 曾是汉代的重要国策,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且实际的边防原则。将防线前推至边疆,使核心区免受战火波及。一旦主动放弃外围,核心区域便将直接暴露在威胁之下。比如北宋时期延州被西夏强占侵地,便使关中地区面临直接威胁。

左公

19世纪新疆遭遇危机,左宗棠对放弃新疆一派的反驳就是:“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虑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这话说的非常好!为了省钱轻易把边疆屏障丢了,敌人会得寸进尺,核心地区将永无宁日,结果还要花更多的钱。

而且另外控制边疆,往往意味着掌握了与周边文明交流的通道和主导权。唐朝安史之乱将大量西域的边军抽调回内地,后来到了9世纪初彻底失去西域,不仅是一条商路的断绝,更意味着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全面退缩。

龟兹(今库车)唐安西都护府治所所在,最终陷于吐蕃

中亚开始逐渐伊斯兰化,如果中原文明的文化影响能持续到近代,今天我们能在东亚、和中亚有2个文化相近的文化圈。很多事情能推进的更加稳妥。

所以边疆的投入和巩固绝对不能只算小账和经理账,要在全局和历史角度综合考虑。轻易的一次放弃,可能给后人留下百年填不完的大坑。

来源:宇俊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