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6日,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甘棠街道柳林村的新品种培育大棚,翠绿的豆角藤蔓沿着支架蜿蜒,饱满的豆荚垂挂枝头;一旁的李子树苗排列规整,枝条粗壮挺拔,一幅“果菜共生、绿意盎然”的多元种植图景徐徐展开。这是柳林村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精准“输血”,创新探索“
10月16日,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甘棠街道柳林村的新品种培育大棚,翠绿的豆角藤蔓沿着支架蜿蜒,饱满的豆荚垂挂枝头;一旁的李子树苗排列规整,枝条粗壮挺拔,一幅“果菜共生、绿意盎然”的多元种植图景徐徐展开。这是柳林村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精准“输血”,创新探索“李子苗+蔬菜”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双收”的生动实践,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迸发出“一亩顶两亩”的蓬勃生机。
作为三门峡市规模最大的李子种植专业村,柳林村已建成2200亩李子种植基地,成功打响“萌小李”特色品牌。但李子产业有个“硬短板”:树苗从培育到挂果需3-5年,前期大棚仅种植单一树苗,土地利用率不足30%,短期内难见收益,产业发展陷入“远水难解近渴”的困境。
“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及时送来‘及时雨’,帮我们建起15座标准化大棚,可光有大棚不够,得让土地‘活’起来、收益‘快’起来!”柳林村党总支书记赵宗良的话道出了关键。依托这笔精准投入的资金,村里大胆打破传统种植思维,探索“长周期果树+短周期蔬菜”套种模式——在不影响李子树苗生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大棚土地的立体利用价值,让“慢收益”产业搭配“快见效”作物,破解前期收益空白难题。
“李子+豆角”的套种组合,并非简单的“1+1”叠加,而是经过反复试验的科学搭配。从生长周期看,豆角作为应季蔬菜,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3个月,当年种植、当年见效,能快速填补李子产业的收益空窗期;从生态价值看,豆角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将空气中的氮元素转化为土壤养分,每亩能提升土壤肥力15%-20%,为李子苗生长提供“天然养料”,形成“豆角养地、树苗壮长”的良性生态循环,真正实现“一举两得”。
套种模式还为大棚管理带来“附加便利”。“平时在打理豆角苗的同时,能更细致地观察李子树苗的叶片、枝条长势,根据叶片颜色、状态等,判断土壤墒情、是否有病虫害,从而及时采取补充水肥、防治病虫害等有效措施。”种植户王师傅介绍,套种让“一地双管”成为常态,李子树苗比单一种植时更好存活,也更加健壮。如今,大棚内李子树苗长势喜人,豆角更是一茬接一茬采收上市,因口感鲜嫩、绿色生态,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15个套种大棚,每棚豆角产量稳定在5000斤以上,收购价始终保持2.5元/斤,单季豆角就能收入近20万元!”赵宗良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豆角一年能种两茬,仅这一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就能增加25万元以上,相当于为集体“钱袋子”注入了“稳定活水”。
这笔“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不仅让村集体底气更足,更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此前,部分村民因担心李子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如今,套种模式带来的短期收益,直接转化为村民的“务工红包”——大棚日常管护、豆角采收等工作,优先雇佣本村村民,每天能获得80-100元收入,累计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让产业发展的红利落到实处。
随着套种模式初见成效,柳林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愈发清晰。“接下来,我们要在15个大棚里做‘四季文章’!”赵宗良介绍,村里计划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套种品种,春季种黄瓜、夏季种番茄、秋季种豆角、冬季种耐寒叶菜,实现“大棚四季有产出、土地全年不空闲”。
同时,柳林村还将围绕李子产业延伸产业链,探索“李子采摘+蔬菜认购”的农旅融合模式,让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认养“专属蔬菜大棚”;此外,还计划引进蔬菜深加工设备,将部分豆角加工成腌制品、脱水蔬菜,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价值,让集体经济越来越强,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赵宗良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来源:三门峡市陕州区委宣传部 作者:李月军 崔明磊)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