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室温控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在55%-65%之间。
早产宝宝居家护理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感染、促进生长发育、早期干预。
要掌握哪些基础护理要点?
一、体温维持与环境控制
室温控制: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在55%-65%之间。
保暖措施:采用袋鼠式护理或选择柔软、透气、保暖的衣物,避免体温过低。
体温监测:定期测量早产儿体温,体温维持在36.5-37.2℃。及时调节环境温度和保暖措施。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上下午各1次、30分钟),避免空气污浊和异味。
二、皮肤护理与感染预防
皮肤清洁:每日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感染。
脐带护理: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处理,直至脐带脱落。
避免刺激: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沐浴液和护肤品,尽量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产品。
感染预防:注意早产儿周围环境的卫生,减少人员接触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三、给予宝宝抚触
每日抚触 1-2 次
吃奶后 1-2 小时清醒时进行
使用专用婴儿按摩油
播放轻柔的音乐或与宝宝说话、唱歌
讲解抚触的好处
四、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目的:
让父亲或母亲将孩子拥抱在胸前,借由皮肤与皮肤的接触,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心跳及呼吸声,模仿类似宫内的环境,让新生儿可以在父母亲的拥抱及关爱中成长。
袋鼠式护理对婴儿的积极影响:
促进大脑发育
减少大脑出血
减少哭闹、利于情绪稳定
更安稳的睡眠、安静而清醒的时间增多
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更稳定
妈妈产生更多母乳
宝宝增加体重
五、喂养器具消毒规范
消毒方法: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
消毒频率: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存放方式:应存放在干净、干燥、通风的地方。
使用注意事项:要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玩具也要定期消毒。
喂养指导注意哪些?
一、母乳与配方奶选择
优先选择母乳:
因为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吸收和提高免疫力。
选用特殊配方奶:
应选择适合早产儿的特殊配方奶,如早产儿配方奶或出院后过渡奶等。
二、喂养频率与姿势
喂养频率:一般每天需要喂8-12次,或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调整。
喂养姿势:如抱着宝宝呈半卧位或坐位,头部稍微高于身体,确保奶水顺利进入宝宝的胃里,并避免宝宝吸入空气或引起溢奶。
三、喂养量监测标准
观察宝宝的反应:吃饱的表现(如停止哭闹、表情放松、睡着等),消化不良或过度喂养的迹象(如腹胀、呕吐等)。
逐步增加喂养量:应逐渐增加喂养量(3-5ml/次/日),避免过度喂养。
四、营养补充剂使用指导
母乳强化剂添加:遵医嘱正确添加强化剂。
钙剂和锌剂的补充
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
谨慎使用其他补充剂
健康监测重点
异常
体温异常: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易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呼吸困难:早产儿呼吸浅快,若出现呼吸急促、费力、发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喂养困难:早产儿吸吮能力较弱,若出现喂养困难、拒奶、呕吐等情况,需寻找原因并及时处理。
黄疸:早产儿易出现黄疸,若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生长发育监测
生长是营养充足的重要指标
定期测量体重
早产儿体重下降最低可达出生体重的15%~20%,10~14天恢复至出生体重,之后体重的增长速度为15~20g/d。
定期测量身长
身长比体重更能反映生长的情况。增加速率是0.8~1.1cm/周。专用的测量标尺,每周测量一次。
定期测量头围
新生儿理想头围的增长速率为0.5~1cm/周。一般每周测量一次。
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一、感染早期征兆监测
感染早期症状:体温不稳、少吃、少哭、少动、黄疸加重等症状。
感染监测方法:体温测量、观察精神状态、食欲及排便情况等。
感染处理措施:立即就医,遵循医嘱治疗,做好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二、发热应对策略
物理降温
药物治疗
密切观察
呼吸暂停:在呼吸过程中突然停止呼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呼吸暂停综合征、感染等。
呼吸暂停干预:轻拍足底或摩擦背部以刺激呼吸,如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应立即就医。
四、窒息急救流程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理呼吸道、施行人工呼吸。
五、紧急送医指征
定期测量体重
定期测量身长
定期测量头围
新生儿理想头围的增长速率为0.5~1cm/周。一般每周测量一次。
早产儿护理要有耐心,多观察,但不要过分紧张。接受专业的教育和指导,科学调理喂养,进行综合干预,两周岁以前早产儿体力、智力是能赶上正常儿的。
希望以上指南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照顾早产儿,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稿件:新 生 儿 科 袁红玲
编辑:宣传统战部 赵宜琳
初审:宣传统战部 张 弛、张明月
复审:宣传统战部 李明松
终审:宣传统战部 郑莉莉
﹝作者﹞
新生儿科 袁红玲
新生儿科护士,副主任护师,本科学历,吉林省PICC专科护士。吉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分会委员,吉林省静脉输液治疗委员会委员。从事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近30年。 秉持“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新生儿急危重症护理、早产儿精细化护理、新生儿专科操作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担任总责护士,负责NICU所有患儿护理质量检查,风险防范、督导下级护士各项护理工作,为新生儿提供专业、全面的健康照顾服务。科室PICC骨干,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超早产儿儿成功置管800余人、胎龄最小25周、体重最小600克。负责PICC小组的带教、培训、考核。发表国家级论文5篇,参与科室科研5项,新技术新项目3项。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