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家发现,矿区周边作物的汞含量竟是远离矿区作物的10至50倍,而污染的传播路径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土壤或水体,而是空气。
国际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可以说是2000年以来最快的飙升率、
贵金属的诱惑在全球多个贫困地区催生出规模庞大的手工和小规模金矿开采产业。
专家发现,矿区周边作物的汞含量竟是远离矿区作物的10至50倍,而污染的传播路径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土壤或水体,而是空气。
就连豫鄂交界也出现了大量污水直排河道的迹象。
数十年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汞污染主要通过土壤渗透或水体扩散,经由植物根系吸收进入食物链。
但由加拿大女王大学与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联合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通过精密汞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研究发现尼日利亚金矿开采过程中释放的汞,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后,会在植物光合作用时被叶片直接吸收,最终富集在作物组织中,形成 “空气 - 叶片 - 粮食” 的污染链条。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进一步揭示了汞在植物体内的转化机制。
大气中的气态单质汞被叶片同化后,一部分会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被氧化固定,或转化为纳米颗粒态硫化汞留存于植物组织内,通过食物链持续传递。
更值得警惕的是,研究团队发现人类和牲畜常食用的植物叶片部位,汞浓度最高,即便玉米、木薯根等非叶片可食用部分,也存在显著污染。
尽管目前测得的汞含量低于国际摄入阈值,但研究者强调,国际标准采用的是保守的作物摄入率。
且实际污染程度可能因采矿活动加剧而持续恶化,对依赖本地农业生存的社区构成长期健康威胁。
尼日利亚的 “毒粮” 危机并非个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汞排放源,手工和小规模采矿业的污染阴影已笼罩多个大洲。
在南美洲的秘鲁、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类似的污染场景不断上演。
中国的汞污染治理也面临严峻挑战,贵州万山汞矿区农田土壤中汞含量最高达 793mg/kg,稻米、蔬菜中的汞含量全部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湖南凤凰茶田汞矿区的研究同样发现,土壤 - 水稻系统中的汞传输已对当地居民健康构成显著风险。
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记者耗时七个月开展"水银淘金”调查,大量船只以清淤、采砂为名,实际进行“水银淘金”活动,含汞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汞的强神经毒性早已得到科学证实,长期低剂量接触会损害神经系统,阻碍儿童认知发育,并引发心血管及生殖系统疾病。
尼日利亚西北部村庄曾因金矿加工引发铅中毒疫情,25%的5岁以下儿童在一年内死亡,所有接受检测的儿童均出现铅中毒症状,其中97%达到紧急螯合治疗的阈值。
这一案例与当前的汞污染危机形成呼应,揭示了小规模采矿活动对弱势群体健康的多重威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小规模采矿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汞排放源,但在众多 “全球南方” 国家,监管与监测体系的薄弱让污染防控举步维艰。
对于尼日利亚的贫困社区而言,小规模采矿业是维持生计的重要经济来源,在缺乏经济可行的替代技术的情况下,矿工难以放弃使用汞提取黄金。
作为全球汞污染治理的核心国际公约,《水俣汞公约自 2017 年生效以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决定2025年底禁用小型荧光灯泡,全球环境基金已为35个国家的手工和小规模采金国家行动计划提供资金。
但公约的执行仍存在明显短板,当前监测策略主要聚焦于水体、沉积物和海产品,完全忽略了农作物这一关键暴露途径。
汞的非法交易在部分地区屡禁不止,2022年《水俣公约》第 4 次缔约方会议上,主席国印尼就曾出示《巴厘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协助遏制小规模采矿中的非法汞交易。
中国虽已制定明确的履约时间表,计划2032年关停所有原生汞矿,但全球范围内的协同治理仍面临资金、技术和执行力的多重考验。
尼日利亚 “毒粮” 危机的背后,是全球黄金产业链中环境正义的缺失。
当贵金属的光泽照亮国际市场,承受污染代价的却是最脆弱的农村社区。
植物 “呼吸” 汞的科学发现,不仅改写了人类对汞污染传播路径的认知,更揭示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盲区。
这场危机并非无法破解,澳大利亚的无汞提金技术、《水俣汞公约》的框架基础以及中国等国的治理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重工具。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