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驻村干部日记里的家长里短、村头议事亭的热闹讨论、独居老人窗台上的新鲜蔬菜……这些细微处的温暖,正是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急难愁盼,既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更是基层干部需要答好的“必答题”。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唯有扎根一线听民声、精准施策解民忧
驻村干部日记里的家长里短、村头议事亭的热闹讨论、独居老人窗台上的新鲜蔬菜……这些细微处的温暖,正是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民生无小事,群众的急难愁盼,既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更是基层干部需要答好的“必答题”。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唯有扎根一线听民声、精准施策解民忧、同心同向聚民心,才能在阡陌巷闾间筑牢执政根基,绘就百姓幸福生活新图景。
沉下去听民声,找准民生“靶心”。真知在脚下,民声需细听。若只靠汇报掌握情况、依赖材料了解问题,双脚不沾泥土,永远听不到灶台边的叹息、田埂上的忧愁。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沉”到群众中,甘当“狗不叫”干部,常坐农家板凳、多掀百姓锅盖,在烟火气里读懂话外之音。要搭好渠道让民意“浮”上来,多用村头议事亭、院坝夜话会,让群众随时能说、方便敢讲;用好村民微信群、乡村留言板,让指尖诉求及时有回应。要练就从“牢骚”里找问题的本领,从“看病难、上学远”的吐槽里梳理民生短板,从“土地流转不放心”的顾虑中发现工作漏洞,才能把准民生工作的方向。
实打化解民忧,破解群众“愁肠”。群众的烦心事,每件都是“硬考题”,容不得半点虚功。若施策不准、用力不实,再好的初衷也会落空。要精准“开方”不搞“一刀切”。独居老人缺热饭、少陪伴,就织密邻里互助网、建爱心食堂;邻里有矛盾,就用“一杯茶调解法”代替讲大道理化解纠纷。要攥紧力量不搞单打独斗。打破部门壁垒,推动民政、社保、医疗等部门“民生会商”;善用退休教师、热心党员等力量,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要盯紧实效不搞“半拉子工程”。列出急难愁盼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对家门口的臭水沟、失修的机耕路等老大难问题,挂图作战、限期销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心贴心聚民心,筑牢信任“堤坝”。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解决问题只是基础,赢得民心才是根本。若只靠干部干、群众看,工作难有长效。要让群众参与进来。项目怎么规划、资金怎么用,都让群众点题、议事、监督。推“阳光议事厅”,大事小情公开说、明白议;做“民生监理”,让每一分惠民钱都花在明处、落在实处。要让成果可感。改厕改水方便吗?看病报销顺吗?养老托幼贴心吗?答案不在汇报里,而在百姓的笑容中。建立群众满意度反向评价机制,让服务成效由群众说了算。要让情感“贴近”起来。把群众当家人,记挂孤寡老人的生日、操心留守儿童的书包、帮返乡青年搭创业平台。以心换心、春风化雨,才能形成“干部领着干、群众跟着干、大家一起干”的好局面。
从泥泞小路变硬道,到农家书屋飘书香;从纠纷化解握手言和,到产业分红笑逐颜开……每一次群众愁眉舒展,都是为民初心的践行。基层干部当以听民声为桥、解民忧为舟、聚民心为岸,在办好“小事”中成就“大事”,让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乡土间绽放更绚烂的花。
来源:七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