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橙黄橘绿时。一年的好景,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难忘记忆,那是春日繁花似锦的校园,夏日树影斑驳的胡同,秋天金叶飞舞的银杏大道,冬天万鱼欢腾的冰河……
编者的话
又到橙黄橘绿时。一年的好景,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难忘记忆,那是春日繁花似锦的校园,夏日树影斑驳的胡同,秋天金叶飞舞的银杏大道,冬天万鱼欢腾的冰河……
首钢园的四季
景山学校远洋分校高二(5)班 刘玮卿
在北京城西,有一片承载着工业遗迹与现代活力的休闲园区——首钢园。那里,高炉铁塔拔地而起,宛如钢铁巨人见证岁月变迁;那里,绿水青山环绕其间,四季更迭演绎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绮美画卷。每到假期,我常和爸爸去首钢园散步、骑自行车,感受城市发展乐章中独特的旋律。
春天的首钢园,是一场冰雪消融后生命复苏的盛大庆典。沉睡一冬的土地率先醒来,嫩绿的草芽从残雪中探出脑袋,仿若在好奇地张望这个世界。高炉冷峻的外壁上,攀附着几缕新生的藤蔓,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走在秀池水边,看初涨的春水在阳光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湖面倒映着岸边垂柳的婀娜身姿,刚被春风唤醒的细长柳枝一直垂到水面,引来鱼儿围着它欢快地游动。此时漫步在首钢园,呼吸中满是泥土的芬芳与清甜。
炎炎夏日里的首钢园,那葱郁的山林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为园区撑起一把天然遮阳伞。走近秀池,池畔已繁花似锦,红的、粉的、紫的花朵簇拥绽放,与池水相互映衬,宛如一块斑斓的织锦。耳边传来阵阵蝉鸣,寻一处工业遗址改造的咖啡馆坐下,透过落地窗可以一眼看到阳光穿透树叶洒下的细碎光影。光斑在老旧的砖石地面跳跃,燥热的心随之沉静。
秋意渐浓时的首钢园,像顽皮的大自然打翻的一个调色盘。登上高处俯瞰,湛蓝天空下,高炉周边的银杏林一片金黄,红色的首钢大桥横跨永定河两岸,与园内金黄、橙红交织的秋景相映成趣。漫步园区,冷却塔、储气罐等工业建筑在秋景烘托下虽显沧桑,却也别有一番味道。
寒冬腊月的首钢园像一首诗。秀池水已结冰,像一块玉石。池边不时传来小娃娃们的欢笑声,为冷峻气氛平添几分烟火气。远处,冰封雪冻的永定河向天边延伸,更衬出首钢园工业建筑硬朗的线条。站在首钢大桥上,俯瞰这片冰雪中的园区,仿佛一部无声的史诗,在寒冬中默默吟诵。
首钢园的四季轮回,展现出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这座承载着祖辈工业记忆的钢铁巨兽,在信息化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高耸的炼铁高炉与秀美的石景山相映成趣,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四季赞歌。
春之韵
京源学校高一(2)班 刘伊铭
最先报春的,是温度。春天的气温实在莫测——已是三月份,气温却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甚至下了一场入冬以来最大的雪;然而不出三日,气温骤升至二十摄氏度,让我不得不在学校的卫生间里脱下秋衣秋裤。
教室里,我坐在窗边。升温使大家褪去对冬风的畏惧,窗户大开着,欢迎春风的到来。它来了,鼓动窗帘轻轻盖在某位同学的头上,引得全班轻笑。它来了,轻轻拨动我的发丝,吹起校服衣摆,提醒我在三角函数之外,还有春天的存在。阳光毛茸茸的,好像一头小羊羔,轻轻蹭着我的脸;又像是一袭华美的毯,轻轻盖在我的身上。
紧接着,便迎来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繁花。先来的总是连翘、迎春两位孪生姐妹——连翘是秃枝上缀着黄花,一丛丛不修边幅地扎在路边;迎春则“淑女”一些,黄花绿叶,有树的模样。校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门前的一棵桃树:也许是被春神选中,让它在众多春树中最先开放。白玉兰落了第二,许是心有不甘,一天之内花苞尽放,速度上是状元。
春之声不在春,而在人。越来越多的小孩跑到楼下广场,荡秋千、学骑车、追逐打闹,稚嫩的欢声笑语响彻一整天。篮球比赛的掌声和呐喊声也多了起来,声音汇集到空中,谱出一曲朝气蓬勃的乐章。
某天放学回家,发现桌子上摆着一个小小的青团。剥开外面的保鲜膜,咬一口,糯米的软、艾草的香、豆沙的甜混合在一起,需细细咀嚼才能下咽。恍惚间,我好像回到小学时去春游的大巴车上,邻座的女孩儿也递我这样一团绿色,嬉闹间,青团不仅黏住了我们的口腔,也黏住了我们的手。我们手忙脚乱地清理那些绿色,于是青团的味道化成了一辆摇摇晃晃开往春天的大巴车。
天热起来之前,还可以吃到美味的香椿芽儿。这是种太时令的菜,因为几天后那些嫩紫色的香椿芽儿便会长成难吃的深紫色。香椿鱼儿真的像条小鱼,游进各家,游进孩子们的嘴里。睡眼惺忪的早上,煮鸡蛋忽然变成令人惊喜的香椿炒鸡蛋,昭示着一天的新鲜和希望。
我曾以为外物与自我,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循环。如今望着、听着、品着、感受着春之韵,渐渐体会到内在的我与大自然协调前进,我也拥有了春的品质。我爱这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季节。
指导教师 王燕芳
胡同里的夏
北京市育英学校四年制初二(10)班 李静好
蝉鸣刚漫过墙头时,我总在六点半踏入这条胡同。老槐树的影子斜斜铺在青石板上,叶缝漏下的阳光碎成金屑,被早起的风推着,一路来到张奶奶家的院门前。
她家的葡萄架早爬满了整个门楼,绿得发亮的藤叶间,坠着一串串青葡萄,像没吹足气的小气球。张奶奶总坐在藤下择菜,竹篮里的黄瓜带着花,沾着晨露,她指尖掐掉黄瓜蒂的脆响,能惊飞叶间打盹的麻雀。
胡同中段的墙根下,是王大爷摆了三十年的修鞋摊。马扎旁的铁盒里,放着各色鞋钉,像装着一盒子星星。他总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补鞋时眯着眼,锥子扎进鞋面的“嘭嘭”声,与收音机里的评书声,成了这条胡同的晨曲。有一回,我凉鞋的带子断了,他掏出块碎花布,三两下缝成个小蝴蝶结,“这样才配得上丫头的新裙子。”
最热闹是午后。树荫挪到胡同西头时,孩子们拎着冰袋跑过,塑料袋摩擦的“沙沙”声比蝉鸣还急。二楼的李婶会把竹床搬到阳台,在竹床上铺一块蓝印花布。接着,她抻开刚洗完的素色棉床单铺在布上,再把床单四角压在竹床腿下固定。风过时,床单鼓起来,像张浅蓝色的帆,裹着洗衣粉的清香。那清香飘下楼,拂过楼下下棋的老人们。“将军!”刘爷爷的搪瓷缸子重重磕在石桌上,茶叶梗在琥珀色的茶水里打了个旋。
雨常来得猝不及防。雨点子先砸在槐树叶上,“噼啪”声由疏变密,很快连成一片白。躲在门洞里看雨的孩子们,总盯着墙根那丛野牵牛——紫红色的花瓣被打湿了,却更像浸了水的丝绒,花朵倒比晴天时更精神。
雨停时,青灰的瓦檐垂着水珠,滴在窗台上的仙人掌上,溅起的小水花里,竟能看见彩虹的碎片。谁家厨房飘来西红柿炒鸡蛋的香,让晚归的人脚步都轻快几分。
原来夏天不必去荷塘看莲,不必等海边落日。这胡同里的夏,藏在葡萄藤的阴影里,裹在老人的絮语中,落在孩子奔跑的脚印上,早把寻常日子,酿成了清清凉凉的甜。
银杏点亮的秋
北京一七一中学初一(13)班 王奕童
秋天,像一位温柔的画师,轻轻挥洒笔墨。而银杏以它耀眼的金色,点亮了原本平凡的秋天。
抬起头,天空像被清水洗过一般,湛蓝透亮。几朵白云慢悠悠地飘荡,时而聚拢,时而散开。道路两旁,一棵棵银杏树都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远远望去,成行的银杏树如同金色的长廊,在秋阳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那是秋天最盛大的一场宴会,而银杏就是这场宴会中最耀眼的主角。
最初只是一树绿意中零星点缀着几抹浅黄,如同夜幕中初亮的几颗星。不过几日工夫,那黄色便从树梢渐渐染遍全树。当整棵树被完全染成黄色,每棵银杏都展现出独特的风姿,有的高大挺拔,像威严的卫士;有的枝叶婆娑,如翩翩的舞者。路边的银杏树排成整齐的队伍,像披着金甲的勇士;公园里的银杏树三五成群,枝叶相交如好友携手;偶尔一棵独处的银杏,也如沉思的诗人,在秋风中轻轻吟诵。
秋风渐起时,银杏叶开始飘落。站在银杏树下,我忽然懂得了成长的真谛。金秋会过去,银杏叶会落尽,但来年它还会以更璀璨的姿态归来。而我们,也总会在告别和重逢中,走向更好的自己。
指导教师 张秀英
镜泊湖冬捕
人大附小六(1)班 赵家禾
寒假的一天,我来到爷爷的老家长白山镜泊湖,观看“祭湖醒网”冬捕活动。
冬日的镜泊湖被冰雪覆盖,蓝色的湖冰如钻石般闪耀。冰面之下,无数个气泡仿佛凝固在水晶中的诗句。我行走在结冰的湖面上,每一步都像是踏进了童话世界。我知道,冰面上平静安宁,冰层深处却是万鱼欢腾。
镜泊湖冬捕活动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渤海国时期,是当地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湖醒网”仪式开始了,我挤在围观人群的最前面。腰系响铃、头戴高帽子的萨满舞者诵读祭湖词、醒网词,表达对苍天、大地和湖神的敬意。随后,在出鱼冰洞口前,渔把头带领渔工们仰天长饮壮行酒,气宇轩昂地准备收网。
过去冬捕起网,用马拉转盘,现在改用拖拉机拉。伴随着响亮的吆喝声,长达1000米的冰下渔网被缓缓地拉到了冰面上,活蹦乱跳的鱼随之而出。“出鱼啦!出鱼啦!”我和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但怎么没听到掌声呢?原来,我们都带着手闷子。手闷子是东北土话,意思是棉手套。它设计独特,只有大拇指独立出来,其余四指合并,既保暖又能够灵活活动。这时鞭炮齐燃,硝烟弥漫,轻雪飞扬。吆喝声、号子声、爆竹声、马铃声和鼓声,响彻镜泊湖。
渔网缓缓收拢间,肥美的胖头、鲫鱼、鲤鱼竞相跃出水面,溅起串串水花,人欢鱼跃。这次据说一网收获二十多万斤,打上来的头鱼以最高价格竞拍成交。
镜泊湖冬捕“祭湖醒网”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也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指导教师 赵士元
近期征文:
读后感栏目
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和当代佳作的心得体会。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子清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