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贸易对垒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双方你来我往打的有来有回,可以算的上是大招悉数尽出,但在媒体眼中,如果这么持续下去,双方可能还会动用更厉害的绝招。
中美贸易对垒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双方你来我往打的有来有回,可以算的上是大招悉数尽出,但在媒体眼中,如果这么持续下去,双方可能还会动用更厉害的绝招。
比如《联合早报》就在10月16日发布了一篇文章,说美国的“核弹级”底牌是金融战,未来可以将中国逐出资本市场,甚至踢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也就是SWIFT。
那么,美国真敢这么干吗?中国又是否需要提前做准备呢?
美元和它背后的SWIFT系统,能有今天的主导地位,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全球用户一个最朴素的信念:信任。大家相信,手里的美元能自由地买到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务,这才是它价值的根基。
可一旦你把这个大家公认的交易工具,变成专属于你自己的武器,那情况就变了。这就等于开启了一个“自毁程序”,从根本上侵蚀了自己权力的基石。而且,历史的警报不是没响过。
2012年,美国就这么对伊朗干过,直接把伊朗踢出了SWIFT。结果立竿见影,伊朗的石油出口暴跌七成,第二年国内物价就飞涨了34%,通货膨胀搞得民不聊生。
这一手虽然狠,但也给全世界提了个醒: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由单一国家控制的篮子里,风险太大了。连欧洲都开始寻思着搞个INSTEX机制,试图绕开美元和伊朗做生意。虽然这个机制作用有限,但它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大家开始寻找备胎了。
当一个本应服务全球的公共结算工具,被赤裸裸地用于服务某个国家的政治利益时,它的“公共产品”属性就等于宣告破产了。把中国这样一个占了SWIFT系统流量约17%、体量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玩家踢出去?
这无异于向全世界广播:这个系统不安全,不可靠,随时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把你拉黑。这种做法,将从根本上动摇整个体系赖以生存的信任。就连美联储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都不得不承认,主要经济体的“去美元化”努力,将会削弱美元的主导地位。
面对这种潜在的金融扼喉,中国显然不是被动挨打的角色。这些年来,一套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反制网络”正在加速形成。中国的应对哲学里,从来就没有妥协退让的选项,从朝鲜战争时期开始,信奉的就是“以战求和”,通过斗争求生存。
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悄然上线。到了2023年底,这张网络已经连接了超过1400家银行,俨然成了一个关键时刻能够顶上的“备用通道”。它虽然不能立刻完全替代SWIFT,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光有自己的系统还不够,中国还通过和世界多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构筑了一道道区域性的“金融防火墙”。到2024年中,这些协议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4.5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签约国之间可以不经过美元,直接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
在中俄贸易中,有超过六成的交易是通过人民币结算的,而在某些报道中,这个比例甚至高达90%。在关键的大宗商品领域,人民币也开始撬动美元的垄断地位。使用人民币计价的平台不断涌现,连矿业巨头必和必拓都开始接受用人民币来结算交易了。
这股潮流并非中国的独角戏,俄罗斯在遭受制裁后,大力推动本币结算;印尼央行更是明确表态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巴西、沙特等国也都在积极推动和中国的本币贸易。这已经不是零星的个案,而是一股对冲美元中心化风险的全球暗流。
说到最后,这张“王牌”打不出去,还有一个最现实的原因:全球化让大家早就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生体。任何想用“金融核弹”炸断这种联系的企图,都会产生无法承受的附带伤害,这炸弹扔出去,炸到的很可能是自己人。
中国可不是什么小经济体,作为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的进出口总额高达5.94万亿美元。这样一个巨无霸从全球贸易体系中突然消失,引发的绝不仅仅是双边问题,而是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瘫痪。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都得跟着遭殃。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那更是切肤之痛。看看苹果公司,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700亿美元。还有高通、特斯拉、波音这些巨头,哪一个不是严重依赖中国这个庞大市场?金融上一切两断,等于亲手砍掉自己最肥的现金牛。可以想象,华尔街和硅谷的利益集团会动用一切力量去阻止这种疯狂的举动。
即便是在美国国内,这种反噬效应也会很直接。切断了和中国的商品贸易,美国民众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超市货架上的卫生纸都没了。当生活必需品短缺、物价飞涨成为现实,民众的怒火会直接转化成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
所以,这个“金融核弹”的引爆按钮,看似在美国政府手里,实际上却被全球供应链、跨国资本和国内民意这几个大锁给牢牢锁住了。
所以说,把中国踢出SWIFT,更像是一种选举期间政客们用来博眼球的强硬说辞,而不是一个真正可行的政策选项。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要不要脱钩,而是这个代价谁来承担。
特朗普等多位美国高官的强硬言论,以及领导人那不稳定的性格,确实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但用对付小经济体的那一套来对付中国,显然是打错了算盘。
说到底,SWIFT这张王牌的威慑力正在快速流失,它背后反映的,是全球对单一中心化系统风险的普遍警觉、替代方案的悄然崛起,以及经济现实的强力约束。与其说它是一张随时可以打出的王牌,不如说它是旧有单极金融秩序进入黄昏的一个象征。
美国如果真敢在科技和民生领域已经失去优势的情况下,开启这场最终决战,那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它炸掉的可能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最核心的全球权力基石——美元的信用。最终,反而可能加速一个更加多元、去中心化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到来。
因此,这张牌的真正价值,可能永远只存在于它被藏在袖子里的时候。
观察者网2025-10-2《陈经:中国制造业连续15年全球第一,对国内外市场意味着什么?》
来源:闻史探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