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五万人挤在直播间,看一个妈妈把儿子叫醒,镜头怼脸:“聪聪,跟哥哥姐姐说早上好。
“刷到叶妈直播那一刻,我差点把手机摔了。
”
凌晨一点,五万人挤在直播间,看一个妈妈把儿子叫醒,镜头怼脸:“聪聪,跟哥哥姐姐说早上好。
”男孩眼皮都没抬,手里攥着半包辣条,油渍顺着指缝滴到校服袖口。
弹幕飞过一条:“这不就是当众扒孩子皮?
”
三天后,叶妈晒出新鲜出炉的身份证,姓名栏“叶锐聪”三个大字烫得晃眼。
她咧嘴笑:“以后转账不用偷偷摸摸。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鼓掌“终于正名”,有人冷笑“银行卡有了,童年余额还剩多少”。
东莞那所初中悄悄把心理老师排班表改了,每周三下午空出一小时,专留给一个人。
门卫大叔抽烟时嘀咕:“那孩子进门低头快走,像怕踩到影子。
”社区妇联贴出通知:周末开“怎么说话孩子才不躲”工作坊,名额二十,十分钟被抢光,来的全是举着手机直播的家长。
有人扒出更早的画面:去年十二月,叶妈带聪聪逛夜市,孩子盯着套圈摊不动,她一把拽走:“拍视频呢,别丢我人。
”镜头里,小男生背影僵成一根棍。
对比今天,身份证到手,支付宝实名,连手机号都冠上他的姓,可网友数了,直播里聪聪开口不超过十句,声音还没弹幕大。
学校老师私下说,辅导室里的聪聪只问了一句话:“是不是我把名字还给她,就能回四川外婆家?
”心理师把报告写成“身份剥离焦虑”,家长却转发成“孩子终于懂事了”。
最扎心的是隔壁陪读阿姨爆料:叶妈在家长群问“有没有一起拼学区房”,说完顺手甩出直播链接,“点点关注,孩子学费靠你们了”。
那一刻,群里静得能听见手机屏碎裂的声音。
身份证有了,名字回来了,可大家眼睁睁看着那个男孩把真实的自己一点点注销。
直播间灯一亮,他就是妈妈账号的封面,灯一关,连影子都不剩。
有人留言:别骂了,她至少没扔孩子。
立马被怼回去:不扔就是及格线?
那爱也太便宜了。
更多人沉默,顺手把社区工作坊链接转进家族群——谁也不想下一个举着身份证的孩子,是自己家的。
来源:桑园欣然养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