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错季玉米俏销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4:55 2

摘要:霜降前,田间地头的秋玉米已收获归仓,但在冀南新区南城乡的子刚农场的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整齐挺立,翠绿的叶片间探出饱满的果穗,剥开青皮,糯香扑鼻的或紫黑色或乳白色的玉米粒晶莹润泽。农场负责人宋子刚笑着掰下一穗玉米:“这批‘晚到’的鲜玉米,正好

霜降前,田间地头的秋玉米已收获归仓,但在冀南新区南城乡的子刚农场的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整齐挺立,翠绿的叶片间探出饱满的果穗,剥开青皮,糯香扑鼻的或紫黑色或乳白色的玉米粒晶莹润泽。农场负责人宋子刚笑着掰下一穗玉米:“这批‘晚到’的鲜玉米,正好赶上了市场空档,一个能卖到一块钱!”

宋子刚正在查看玉米长势。

今年8月初,子刚农场的18个大棚里,新一轮玉米播种悄然开始。“大棚的保温性让玉米生长期延长了一个月,我们瞄准的是11月以后的鲜食玉米市场。”宋子刚介绍,这批错季玉米共有黑糯玉米和白糯玉米两个品种,口感软糯香甜,深受消费者青睐。

30余亩大棚,按目前社区团购直达消费者的价格计算,亩收益可达3500元左右,比普通大田玉米收益高出近一倍。

“因为产品好,总有社区团购找过来,玉米供不应求。”宋子刚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订单群:“每天根据订单量现摘现发,早上还在大棚里的玉米,晚上就上了市民的餐桌。”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既避免了滞销风险,也保证了玉米的新鲜度。

与此同时,没有中间商,价格有优势,消费者也得实惠。目前,农场已与邯郸市区及周边4个社区建立稳定合作。李强是社区团购团长,他反馈:“黑玉米花青素含量高,白玉米软糯,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

“我们这儿的大棚,可是乡亲们的‘上班打卡地’。”宋子刚笑道。他介绍,农场实施“红薯苗+鲜玉米”的轮作模式,让生产活动实现了“无缝衔接”,用工需求变得持续而稳定。

在子刚农场,大棚的“忙碌”是贯穿全年的主题,这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四季有活干,全年有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春季,这里种植红薯苗,村民们忙着剪苗、捆扎、装车;秋季,这里种植玉米,他们又转身成为玉米的播种、管护和采收能手。

正在大棚里给玉米浇水的村民杨新生告诉记者:“以前打零工是干一天歇三天,现在从春天忙到冬天,一年能在农场干上八九个月的活,一个月能挣4500元,守家待地的,比出去打工强。”

这种“红薯苗+鲜玉米”的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供应链条。而这种成功的轮作模式,如今已不仅是子刚农场的“制胜法宝”,更成为冀南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它向周边的种植户们展示了一条通过精细管理和市场创新,在有限土地上创造无限可能的高效农业发展路径。

记者手记

从红薯苗到鲜玉米,从传统种植到错季增收,子刚农场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经营模式,让有限的土地释放出倍增的效益。这条“大棚+团购+就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正是冀南新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艺璇/文 周绍宗/摄

来源:邯郸V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