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虽小,不可轻视!中西医结合科学应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2 12:12 1

摘要:感冒,俗称“伤风”,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尽管多数感冒具有自限性,约一周可自愈,但处理不当可能延长病程,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才能快速康复,守护健康。

感冒,俗称“伤风”,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尽管多数感冒具有自限性,约一周可自愈,但处理不当可能延长病程,甚至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才能快速康复,守护健康。

01

感冒的成因与类型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鼻病毒最常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侵袭鼻、咽、喉等上呼吸道,引发炎症。

中医则认为感冒是“外邪袭表”,以风邪为主,常夹寒、热、湿等致病。《黄帝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免疫力是防病关键。

常见类型包括:

风寒感冒:多见于秋冬受凉后,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

风热感冒:多发于春夏,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鼻流黄涕、口干舌红。

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起病急,高热(常超

39℃)、全身酸痛、乏力显著,传染性强,老人、儿童等高危人群需警惕。

注意:流感≠普通感冒!症状更重,并发症风险高。

02

科学应对五大原则

1. 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让免疫系统集中精力对抗病毒。

2. 多喝温水: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痰液、缓解咽干、促进代谢。

3. 清淡饮食:选择粥、面条、蔬菜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减轻胃肠负担。

4. 对症用药(西药)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按说明书用)。

鼻塞:生理盐水洗鼻,或短期使用羟甲唑啉喷鼻剂(不超过7天)。

咳嗽:干咳影响睡眠可用右美沙芬;有痰应祛痰为主,可用氨溴索或乙酰半胱氨酸,避免强行镇咳。

5. 及时就医指征(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诊):

高烧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超39℃;

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

症状持续超10天无改善或加重;

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病情较重。

03

中医药:辨证施治是关键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同证型用药不同,切忌盲目跟风。

证型

治法

推荐药物/方剂

食疗建议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风寒感冒颗粒、荆防败毒散

生姜红糖水、葱白豆豉汤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

菊花茶、梨水

暑湿感冒

清暑化湿

藿香正气水(注意含酒精)

绿豆汤、藿香茶

体虚易感

扶正祛邪

玉屏风颗粒

黄芪炖鸡、山药粥

温馨提示:连花清瘟适用于“热毒袭肺”型(高热、咽痛、黄痰),风寒感冒误用可能加重病情。

04

避开四大误区

1. 滥用抗生素:感冒90%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滥用易导致耐药、菌群失调。

2.中成药“万能化”:中药需辨证使用,风寒感冒误服清热药,如同“雪上加霜”。

3.迷信“网红神药”:连花清瘟、板蓝根并非人人适用,盲目服用可能适得其反。

4.强行“捂汗退烧”:过度捂汗易致脱水、高热惊厥,尤其儿童风险高,应合理散热。

05

预防胜于治疗

1.增强体质: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顺应四时养生。

2.注意保暖:尤其头颈、背部防风寒。

3.保持卫生: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

4.开窗通风: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降低病毒浓度。

5.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手段,推荐高危人群接种。

感冒虽小,但反映的是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科学应对,重在休息、补水、对症处理,中西医结合更需“辨证施治”。不滥用药物,不轻视症状,才能实现“小病快好,大病可防”。

【本文作者】

陈坚 副主任医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来源:呈占玩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