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 莫雷高德”,寻找“多元”和“可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2:49 2

摘要:莫雷高德,在当今世界乒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比赛方式、技术风格、异形球拍甚至庆祝动作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引发了人们极大关注。他像是一位穿越而来的复古者,又像是一位来自未来世界的先锋者,古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冲动与冷静等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词汇在他身上达成了一种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是莫雷高德在2025年WTT欧洲大满贯赛男单夺冠后,应《乒乓世界》杂志社约稿,已刊发在2025年10月杂志上。

莫雷高德,大家都不陌生,之前在公众号、知乎等各种自媒体我从各个角度也写过不少。但是,真正作为一个人物专栏来写,是第一次。

为了写好这篇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外网,在写的过程中也对莫雷高德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一段“寻找的意义”,是我发自内心的感慨。

希望这篇文不仅仅只在莫雷高德取得优异成绩时候才被人们想起,希望它经得起时间考验。

下面进入正文:

莫雷高德,在当今世界乒坛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的比赛方式、技术风格、异形球拍甚至庆祝动作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引发了人们极大关注。他像是一位穿越而来的复古者,又像是一位来自未来世界的先锋者,古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冲动与冷静等一系列看似矛盾的词汇在他身上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这样的好奇心伴随着其在2025年WTT欧洲大满贯赛瑞典站男单夺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休斯顿到巴黎,为什么幸运女神总是垂青于莫雷高德?为什么“偏偏” 总是他?所以,我一直在“寻找” 莫雷高德,寻找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卓尔不群的成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试图探究它们从何而来。

01不一样的成长之路

莫雷高德2002年出生于瑞典霍夫曼托普,他的父亲卡尔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哥哥马尔特也是瑞典前国手,可谓是乒乓世家,自小便在乒乓球的陪伴下成长。6 岁时,他用餐桌代替球台,把晾衣杆当作球网,用最简陋的“器材”开启了乒乓生涯;10 岁即夺得 U11 欧锦赛冠军,早早展示出过人天赋。“我小时候最兴奋的事之一,就是父亲拿出老录像带,给我讲解瓦尔德内尔如何用手腕变化欺骗对手”,莫雷高德的回忆里,藏着他与“瑞典王朝”的最初联结。

为追求更快进步,12岁时全家搬迁至训练条件更优越的埃斯洛夫。这座看似普通的小镇,却是欧洲乒乓球界知名的“圣地”—— 不仅是职业俱乐部埃斯洛夫AIBTK的主场,该俱乐部历史上更曾13次斩获瑞典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对于年少的莫雷高德而言,这里是梦想启航的地方,他在采访中坦言:“埃斯洛夫是瑞典乒乓球队实力最强的城镇,我从小就崇拜这里,一直渴望能搬到这里训练”。在俱乐部的训练中,他每天与比自己年长的选手对抗,技术细节在一次次实战中被打磨得愈发扎实。

16岁时,莫雷高德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重大决定:放弃高中学业,专心投入乒乓球。“我想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乒乓球上”,他的这句话,在辉煌的瑞典王朝已日渐远去的2018年,显得格外大胆,瞬间引发了广泛争议。毕竟在体育界,“天才陨落”的案例并不少见 —— 许多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轻运动员因过早放弃学业、专注专业,最终却未能在赛场站稳脚跟,陷入“学业与事业双失”的困境。但莫雷高德顶住了来自外界的质疑与家人的担忧,依然坚持辍学追梦,将全部时间投入到训练中。

2024年初,瑞典乒协与莫雷高德爆发激烈冲突,矛盾核心点是要求其服从乒协指挥,使用指定教练并上交部分个人赞助费,否则威胁取消他的欧锦赛资格。但莫雷高德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让哥哥马尔特担任教练。在他看来,哥哥最了解自己的技术特点,也能在高压比赛中给予最精准的指导。几经周折,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允许马尔特以私人教练身份继续执教。巴黎奥运会对阵雨果的男单半决赛上,当雨果迅速起势、连连追分时,马尔特在暂停间歇只说了一句话:“像小时候在埃斯洛夫那样打”。这句话瞬间让莫雷高德找回了初心,重新回到场上的他,凭借熟悉的节奏控制住了局面,最终拿下胜利。无独有偶,2025年WTT欧洲大满贯赛上,在莫雷高德夺得男单冠军的瞬间,还是哥哥第一个冲入场内拥抱庆祝。亲情,永远是莫雷高德内心深处最柔软又最有力量的支撑。

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熏陶,带给莫雷高德与生俱来的乒乓灵感;为了更快进步的举家搬迁,为他日后腾飞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辍学追梦不留退路的抉择,就像他关键比分的出手一样坚定而决绝;与哥哥亦兄亦师的组合,又给予他最大安全感,帮助他总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这一切的选择是否是最佳选择?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这些不一样的选择,共同构成了莫雷高德独一无二的成长之路。

02“最另类”又“最复古”

2021年,斯帝卡公司给莫雷高德寄了3款新球拍样品,其中两款是主流的圆形球拍,只有赛博6是未量产的六角形设计。他第一时间把圆形球拍送给了哥哥,留下赛博6反复测试—— 就像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这款异形球拍与他的技术风格意外契合。后来,瑞典乒协技术顾问建议他换回圆形球拍,认为“异形球拍稳定性不足,不利于高强度对抗”,但莫雷高德坚持认为赛博6容错率更高,更能发挥自己“靠旋转变化取胜”的特点。在一众质疑的眼光中,他手执赛博6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休斯顿世乒赛男单亚军。正如赛博6打破乒乓球拍固有形状的“另类”,莫雷高德的器材选择,也打破了“顶尖选手必用主流球拍”的惯例。

莫雷高德的技术体系,同样特立独行。与当下主流选手“反手开路、上旋对抗”的风格不同,他的技术充满了“古典韵味”—— 坚持正手为王,骨子里是当下十分罕见的下旋球体系。当所有人都在追求 “每一板都用力量压制对手”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看似弱势的摆短、劈长、侧挤、弹击为主,不追求每一板的绝对质量,而是通过节奏变化、旋转差异打乱对手节奏,实现“以巧破力”。这种极具辨识度的打法,被追捧他的球迷称之为“莫门”。

樊振东在巴黎奥运会决赛后也说:“和莫雷高德打球,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板会是什么。他的回球不像其他人那样有规律,比如你以为他会摆短,他却突然劈长;你以为他会侧挤,他却用反手弹击。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让你必须时刻保持专注 —— 他不是靠力量赢你,是靠‘想法’赢你。” 从这种“用脑子打球”的风格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前辈瓦尔德内尔 “游击队长” 的影子,复古气息扑面而来。

莫雷高德的训练方式中,更充满了北欧式的自由不羁。他坚持每天保留“自由练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会重复打磨核心技术,而是随心所欲尝试各种匪夷所思的击球方式 —— 比如“反手侧切”、“近反手侧挤”。“有些技术可能失误一百次,但第一百零一次成功了,就可能改变一场比赛”,他曾在采访中这样解释自己的训练理念。这种近乎艺术家的训练方式,与中国选手“系统化、重复化”的刻苦训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选手通常会用绝大多数的训练时间打磨核心技术,比如马龙、孙颖莎的正手连续拉,追求“在关键时刻不出错”;而莫雷高德的“自由练习”,则更追求“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据他的哥哥马尔特透露,那些被瑞典乒协教练视为“无用功”的练习,恰恰是莫雷高德许多标志性技术的诞生地 —— 比如他在休斯顿世乒赛上“反手侧挤变直线”的得分手段,就是在一次自由练习中偶然尝试成功的。

当然,“寻找”莫雷高德,不意味着将他神化。只有客观分析他的优势与不足,才能真正理解“寻找”的意义: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的莫雷高德”,而是莫雷高德所代表的多元可能性。

莫雷高德最大的技术贡献,在于他为世界乒坛提供了“非力量型” 选手的优秀样本。在当今“力量至上”的时代,他证明了“旋转与变化” 依然可以成为赢球的核心 —— 不仅仅靠肌肉力量冲垮对手,也可以靠战术智慧和技术细节取胜。这种“以巧破千斤”的打法,给了更多身体条件不占优势的年轻选手信心。同时,莫雷高德的存在也丰富了乒坛的 “战术库”:他延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瑞典男乒黄金时代 “无比强大的正手 + 够用的反手 + 快攻结合弧圈”的技术特点,保留了乒乓运动的“艺术传统”;很多年轻选手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尝试在训练中加入 “反手侧切”“反手侧挤” 等技术,不再一味追求 “暴力进攻”。这种影响虽然缓慢,但正在悄然改变世界乒坛的技术导向。

莫雷高德的局限性,也恰恰源于他的“独特性”。他的“旋转与变化” 打法,需要建立在对手“不适应”的基础上 —— 一旦对手熟悉了他的节奏,他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比如 2021 年休斯顿世乒赛、2024 年巴黎奥运会对阵樊振东的比赛中,樊振东都通过开局的“试错”,逐渐找到了应对莫雷高德旋转和变化的办法,再抓住他力量不足、反手进攻薄弱的弱点发起反击,最终打得莫雷高德束手无策。

力量不足和反手进攻薄弱,是莫雷高德的核心短板。他的正手弧圈虽然旋转强,但力量有限,面对樊振东、梁靖崑等力量型选手时,很难通过正手直接得分;他的反手技术又以控制为主,进攻威力不足,一旦对手顶住他的第一板进攻,他很难发起后续高质量的连续进攻—— 这也是他多次在大赛决赛中“关键时刻掉链”的重要原因。

03WTT的宠儿与“副冠军”

WTT 赛事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乒乓球的 “商业观赏性”—— 通过密集赛事、高额奖金、明星个人 IP 包装,让这项运动从 “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娱乐”。尽管这种“娱乐化”改造存在争议,但乒乓球市场的日渐火爆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体系下,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往往与“比赛成绩”高度捆绑:世界排名、大赛冠军数量、对阵顶尖选手的胜率等等,成为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唯成绩论”无形中倒逼选手陷入“同质化竞争”—— 为提升比赛成绩,放弃独特风格,复制“高效赢球模板”。比如很多年轻选手刻意模仿樊振东的 “反手拧拉 + 正手暴冲”,导致选手站位、发力方式、战术选择高度相似,观众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出现“换人不换味道”的尴尬。

在此大背景下,莫雷高德的存在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打法充满“不确定性”:前一板近台摆短,下一板可能突然退台拉加转;前一回合慢节奏拉扯,下一回合可能突击加速;反手既能贴短球,也能侧切变线 —— 每一板都让观众“猜不到”,这种“悬念感” 恰好契合了 WTT “娱乐化” 的需求。同时,WTT 的赛事设计也放大了他的优势:比如 “缩短局间休息” 让对手更难适应他的节奏变化;转播镜头的 “慢动作回放”,能清晰展现他 “摆短劈长” 的技术细节,即使是非专业观众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巧妙;他的情绪表达诸如为神球握拳欢呼、为失误吐舌头做鬼脸等等也被赛事方重点剪辑传播,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素材。

虽然莫雷高德从未登顶过世界第一,也没有取得过奥运会或世乒赛单打冠军,对阵樊振东、王楚钦更是输多胜少,但他却拥有极高的关注度:他的社交账号粉丝数,远超同期夺冠的部分选手;他的比赛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常位居赛事热门视频前列。这种高关注度的背后,是观众对“不确定性”的渴望 —— 在“赢球模板化”的乒坛,莫雷高德的比赛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乒乓运动的想象力”。原来乒乓球不仅仅是赢了多少比赛,也在于“如何比赛”;观众为他欢呼,不仅是为他的得分,更是为他“不按常理出牌”的创造力。

尽管是WTT 赛事和球迷心中的“宠儿”,但莫雷高德的现实困境仍难以回避:2017 和 2019 年两获世青赛亚军,2021 年休斯顿世乒赛不敌樊振东获得亚军,2024 年巴黎奥运会再次负于樊振东屈居亚军 —— 这些经历,让他自嘲为 “副冠军”。“副冠军”的身份,给了他利弊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层面,多次亚军经历让他积累了大赛经验,且 “虽败犹荣” 的形象更易引发观众共情,反而提升了商业价值;消极层面,长期与冠军失之交臂,直接导致他在乒协的资源倾斜中处于劣势(如训练经费、教练团队配置)。

莫雷高德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乒乓票房的大门,他让更多人关注到乒乓运动的“多元魅力”,但他自己必须在“优雅的风格”与“务实的赢球”之间寻找到更好的平衡:若一味坚持风格,可能永远与冠军无缘;若为赢球放弃风格,又会失去自己的核心魅力。这种平衡,将是他未来职业生涯需要认真面对的。

04“寻找”的意义

“寻找” 莫雷高德,不是要让所有选手都变成莫雷高德,而是希望乒坛出现更多“莫雷高德式 的选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有自己的个性魅力,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自己的道路。当观众再次为不同风格的碰撞而欢呼,当乒坛再次出现 “百家争鸣” 的景象,当乒乓球重新成为“技术与智慧并重”的运动,而不是“力量的单一比拼”,我们或许才能说,我们找到了“莫雷高德”。

乒乓球的魅力,从来不是“更快、更狠、更强”,而是“更多元、更精彩”;世界乒坛不应是 “赢者通吃” 的狂欢,而是 “各美其美” 的盛宴 —— 有人靠力量征服赛场,有人靠技巧赢得掌声,有人靠韧性打动观众,每一种风格都值得被尊重,每一种努力都应该被看见。

当我们在屏幕前为莫雷高德的“神球”欢呼时,其实是在为“不被定义的可能性”欢呼。乒乓运动不该只有一种“赢球模板”,就像人生不该只有一种“成功路径”。寻找莫雷高德,其实是在寻找每一种独特价值被看见、被尊重的可能。这,才是我们寻找莫雷高德的最终意义。

来源:杨磊谈乒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