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藤校生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顶尖名校毕业的他,已经拥有了投资公司不错的工作,但数年后和藤校同学聚会,却发现大家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倦怠——虽手握名校名企的offer,内心却不知航向何方。
文丨 周岁 编丨Luna
“Oh, man! 脱离了成绩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真的不快乐……”
一位藤校生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顶尖名校毕业的他,已经拥有了投资公司不错的工作,但数年后和藤校同学聚会,却发现大家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倦怠——虽手握名校名企的offer,内心却不知航向何方。
其实,这是当下许多优秀年轻人共同的困境,一种被称作“精致的平庸”的状态。学术、活动、金钱、精力,明明该付出的都付出了,为什么还会迷茫?
然而,在上海惠灵顿,外滩君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13年级的Tiffany,即便在申请季最繁忙的阶段,还和同学自导自编校园影片;
暑假期间,她还参与了耶鲁大学官方YouTube频道的内容制作——她身上似乎总有用不完的劲儿。
为何在普遍的迷茫中,有些孩子却能保有如此清晰的自驱力?
答案或许就藏在教育中。Tiffany所在的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是上海国际学校中的标杆之一。不久前,外滩君专访了校长傅礼安(Julian Jeffrey)——一位在惠灵顿教育体系深耕了近30年的教育家。
他曾在英国惠灵顿公学18年,2014年调任天津惠灵顿学校,任职期间,学校成为了市内顶尖国际学校。后来,又担任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首席总校长。
惠灵顿(中国)教育集团首席总校长 上海惠灵顿校长 傅礼安
面对这一代年轻人和家长共同的迷茫,傅礼安校长有怎样的教育处方?学术、名校、工作,和安放年轻心灵的“理想国”,我们有办法全都要吗?
破局“精致的平庸”
先要打破“成功模板”
美国作家Venkatesh Rao提出的“精致的平庸”概念,精准戳中了当下教育的普遍困境——一大批优秀的名校学生,实际却背景雷同、人设相似,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直在追求外界眼中的成功。
“我特别理解这背后家长的焦虑,”傅礼安说,“教育是贯穿终身的,学校却是人生中相对短暂的一站,有时大家不得不关注一些短期的决定,比如选专业、选大学。”
然而,“一旦目标是强加的,那孩子就会困在一条永不停歇的传送带上,既不认同目的地,也不能中途退出,那必然导致极大的不快乐。”
那么,我们还能跳出这个怪圈吗?
在惠灵顿集团工作了近30年,傅礼安相信,成绩和内心丰盈是可以兼得的,并且在惠灵顿已经有了很多实证。
十多年前,他毅然放弃英国百年名校的工作,选择常驻中国天津,一待就是八年,让天津惠灵顿迅速从一所“小学校”成长为地方标杆级别的国际学校,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知名。出任惠灵顿(中国)首席总校长后,傅礼安又为惠灵顿(中国)旗下所有学校提供支持。
在这样的理念下,上海惠灵顿的学术也常年霸榜。2025年IB考试,学校平均分达到37.4分(满分45分),还有两名学生斩获45分满分,要知道全球满分考生仅占1%。今年也收获了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哥大、伯克利等一众名校的offer。
不过耀眼的学术成就,只是惠灵顿教育图景中的起点,学校并不把分数视为唯一的成功,在更长期的时间尺度,丰盈的内心让孩子走得更远。傅礼安还珍藏着一个“了不起的女孩”的故事。
15岁转学时,她几乎不会说英语,数学更是噩梦——曾被老师断言“要么是天才,要么一窍不通”。
但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时,小姑娘做出了惊人的决定:自己填写申请,说服父母陪同面试,因为她坚信惠灵顿是她可以焕然一新的地方。
过去,她想的最多的是“上学有什么意义”,转学后短短三年,她就成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位女生领袖,后来还进入牛津大学深造。
最让人动容的是,她选择成为一名数学和经济学教师——曾经最伤她的学科,成了她想要奉献一生的事业。
学校举办“Be the Change You Hope to See”领导力会议
不只是让学生具备抵达远方的能力,更是赋予他们定义远方为何处的智慧与勇气。这是傅礼安作为一位惠灵顿人对教育的诠释,而他对孩子们的期望也是“Be You. Be A Wellingtonian.”
在傅礼安看来,上海惠灵顿的毕业生更是典型。“他们都对自己充满信心,能与成年人探讨想法和规划,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还有超强的学术韧性,“英语甚至是很多学生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但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好”。
就在采访那天,外滩君还注意到有学生打了橙色领带,而非日常的条纹领带。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后面也有学校的巧思。在不同领域表现出色的孩子,会得到纯色领带以示嘉奖,橙色代表艺术方面的成就,黄色代表学术,蓝色代表体育。
去年,Melody与Ettore获得上海惠灵顿的奖学金得主荣誉称号
这种对个体独特性的珍视,是傅礼安一直坚持的教育准则,也早已融入惠灵顿的日常肌理。
这些已然是对“Be You, Be A Wellingtonian.”的最好诠释。
教育不是竞速比赛
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体验
除了Be A Wellingtonian的期望,傅礼安还提到了他很欣赏中国家长的一个特点——“和英国相比,在上海惠灵顿,家长的参与度都非常高。”研讨会、音乐会、戏剧演出、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家长们都很积极。
傅礼安很清楚背后的原因:“我们的家长都非常成功,所以他们希望孩子也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历。”不过,很多父母发现做到这点其实很难。
所以,让上海惠灵顿能够回应甚至超越家长的期待,成为惠灵顿旗下最好的学校,是傅礼安的雄心。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就很少了。”
教育上也是如此,想要在外界的嘈杂中坚持下来,长期主义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傅礼安校长提到,英式学校注重规则,但规则不是全部。真正能引领孩子的并非“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Don’ts”,而是“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尝试,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Do’s”。
傅礼安还记得一个从小就淘气的男孩:很有潜力却不爱学习,很多老师都觉得头疼。九年级时,傅礼安郑重和他谈了次话:“我觉得你八年级时很棒,父母一直支持你,老师们也夸你很有潜力,但你现在只是在浪费才能。我希望你能回到正轨上。”
其实,傅礼安也知道一次谈话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改变已悄然开始。渐渐地,这个孩子上课不吵闹了,会追着老师讨论问题了,甚至还成为了校足球队的“进球王”和人气王。如今,他已从伦敦大学毕业,走向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傅礼安感慨,“没有孩子会因为在10岁或者其他年纪做错事,就注定失败。他们总有学习的机会。”
傅礼安觉得中国家长有一点特别好——“大家普遍认为教育是终身的,且影响重大”,就是容易为孩子没有明显的进步而焦虑。这也是傅礼安解释最多的地方——教育不是竞速比赛,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体验。
创校生Alex的故事,就是长期主义结出的果实。他不仅是学霸,还是游泳健将。入校后,他尝试了几乎所有校队,最终选择主攻游泳。此后从未懈怠过训练,并在2022和2024年和校队一起拿下中蒙国际联赛的第三和第二名。
其实,学业压力特别大的时候,Alex也曾想过“躺平”。但他想得通透:“你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那做这些事的过程就会变得很有意义。”这让挑战反而成为了一种享受。
左五为Alex
就像傅礼安校长说的,“当学生为了自己认同的目标去努力时,由内而外的成熟与坚韧,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孩子并非孤军奋战。学校的导师制度、学院活动以及丰富的课外项目,都时刻准备着托举孩子。
当学校不急于用单一标准衡量孩子,甚至允许他们“浪费”时间去做一些看似无直接产出的探索,孩子自然会生出目标感和内驱力。傅礼安也坚信,这种“允许”恰恰是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投资,这个过程将会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体验。
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才能走出“自我泡泡”
然而,让孩子找到热爱和目标,还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教育,还要引导孩子走出“自我泡泡”,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锚定自身价值。
学者项飙曾提出“附近的消失”这一概念,犀利地指出当代人过度关注考名校、进大厂等超越性的目标,却对身边的日常世界漠不关心。
他进而提出“附近位育”,也就是通过与周边环境深度互动,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真正成长。
这和傅礼安的理念不谋而合。他相当郑重地指出,“学校不应该成为‘文化孤岛’。”国际学校的学生或许起点更高,但“如果学生意识不到世界的复杂性,那我们就没有把他们培养成能对未来负责的年轻人。”
在他看来,对孩子,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当地社群的一部分,去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对学校,他希望“今天上海惠灵顿以上海为荣,日后上海也能够以上海惠灵顿为荣”。
“责任感”“改变世界”这些词很大,但在上海惠灵顿,它们是由一件件真实的、可感知的小事组成的。
说到这里,傅礼安兴奋地拿出一个袋子——那是Year12可持续发展学生委员会主席Alex的可持续项目。从胸牌、眼罩,到充电宝,再到包装袋本身,全都由回收材料制成,甚至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也全都由这位“超人”同学一人承包。
“这让其他同学看到,一个人也能为世界带来一点改变。”傅礼安很骄傲,“我们也把它们作为礼物送给学校的其他客人。”
右一为Alex
傅礼安相信,责任感不仅关乎自身,更关乎身边的人。无论孩子年纪多小,哪怕只有4岁,也能通过探究式学习,学会理解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能为他们所生活的社区做出贡献。
傅礼安的话带着一种使命感:“如果一个惠灵顿学子,不具备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那是我这个总校长的失败。”也正是这些引领,让孩子能在现实世界锚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往届毕业生Kevin,从南加大毕业后,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家乡无锡,投身正陷入转型困境的惠山泥人这一非遗产业。
“一开始我也没想过自己会从事这个行业。”也有质疑的声音,“这个不会做泥人的年轻人,能行吗?”
到底是Kevin在高中培养的商业嗅觉和艺术眼光帮了大忙。他很快给老手艺找到了新路子:不仅创立起潮牌“NANIMOMO”(取自方言“泥人”的谐音),还邀请年轻设计师打造了不少新形象,开起了主题咖啡馆。
“我想让年轻人通过咖啡来了解传统文化。如果这个模式成功,还能复制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传统文化上。”如今焕新的惠山泥人甚至登上了春晚、Gucci时尚展等国际舞台。
这样的创新实践并非孤例。
前文提过的创校生Alex,因为姐姐花生过敏,萌生了制作便携式过敏检测设备的想法。
他带领小组成员,从零突破,将项目带到了有着“全球高中生顶级商赛”之称的钻石挑战赛上,不仅夺得了全球第三名,还一举打破了商业组中国赛区晋级队伍在全球赛段获奖的最高纪录。
赛后,Alex直言“我们都像脱了一层皮”,但“这次亲身经历在未来将是无价的”。
教育的真正使命,或许从来不是培养完美无瑕的“成功样本”,而是点燃每个孩子心中的那团火。
正如傅礼安所言:“孩子的志向就是我们的志向,孩子的梦想就是我们的梦想。” 在上海惠灵顿,我们也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注重学术,也重视孩子的内在节奏;呵护个性,也培育孩子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冲刺,最终的目的,是赋予每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依其本性、茁壮成长的内在力量。
如果您对上海惠灵顿的教育理念也感同身受,想亲眼见证孩子的成长和改变,欢迎您预约学校的开放日活动!与校长和老师们聊一聊,为了孩子的志向和梦想。
Wellington College International Shanghai
来源:外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