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曾被赞 “天籁歌者” 的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人生轨迹与一首《西海情歌》深度绑定 —— 这首歌让她从籍籍无名的打工妹跃升为家喻户晓的歌手,却也因版权纠纷被原创刀郎 42 次告上法庭,最终从音乐神坛跌落。这场跨越多年的版权之争,不仅牵动着华语乐坛对原创权益的关
降央卓玛:因《西海情歌》爆红,陷 42 次版权官司跌落神坛,中年转型能否重寻方向?
作为曾被赞 “天籁歌者” 的藏族歌手,降央卓玛的人生轨迹与一首《西海情歌》深度绑定 —— 这首歌让她从籍籍无名的打工妹跃升为家喻户晓的歌手,却也因版权纠纷被原创刀郎 42 次告上法庭,最终从音乐神坛跌落。这场跨越多年的版权之争,不仅牵动着华语乐坛对原创权益的关注,更改变了降央卓玛的事业走向,如今人到中年的她,又在新领域开启了不一样的探索。
从打工妹到天籁歌者:《西海情歌》的 “造星” 奇迹
降央卓玛的音乐之路,始于藏区草原上的困顿与机遇。早年因家庭贫困,她早早辍学打工,在藏区一家小饭店里端盘子、洗碗,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彼时的她,唯一的乐趣就是在收工后,坐在饭店后院的台阶上哼着藏区民歌,醇厚低沉的女中音在夜色里格外动人。
这份天赋被饭店老板偶然发现 —— 一次收工后,老板听到她哼歌,特意停下脚步倾听,随后拍着她的肩膀说:“你的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我帮你介绍去艺术团试试。” 就这样,降央卓玛告别了饭店的油烟味,走进了当地艺术团的排练厅。初到艺术团时,她没有专业基础,就每天比别人早两小时起床练声,对着镜子纠正发声姿势,从简单的和声伴唱做起,一点点积累舞台经验。
凭借过人的天赋与努力,她很快在艺术团崭露头角,后来更顺利考入西藏军区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歌手。2009 年,她推出首张个人专辑《金色的呼唤》,收录了多首藏族民歌与经典翻唱,但彼时的华语乐坛人才济济,这张专辑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甚至有唱片店老板说 “摆了三个月,只卖出十几张”。
转折发生在一场户外商演上。2012 年,降央卓玛受邀参加一场草原音乐节,原定演唱两首自己的歌曲,临上场前,主办方提议 “加一首观众熟悉的歌”,她临时决定清唱刀郎的《西海情歌》。当她开口的瞬间,原本嘈杂的现场突然安静 —— 她的女中音带着藏区草原的辽阔感,将歌曲里的思念与苍凉演绎得淋漓尽致,结尾的长音落下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场即兴演唱被观众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短短几天播放量突破千万。网友纷纷留言 “第一次听到女生唱《西海情歌》这么有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天籁”,甚至有不少人误以为她是这首歌的原创。降央卓玛没有急于澄清,而是趁热推出第二张专辑《金色的诱惑》,收录了自己版本的《西海情歌》,专辑一经发布便销量暴涨,她也随之开启了全国巡演,所到之处门票迅速售罄,从 “小透明” 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 “天籁歌者”。
彼时的刀郎,对这种 “意外走红” 并未过多计较。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此事时,他笑着说:“能让更多人听到这首歌是好事,希望她能珍惜这份机遇,在音乐路上走得更远。” 这种包容的态度,让外界以为这场 “歌曲二次走红” 会是一段乐坛美谈。
42 次对簿公堂:版权纠纷背后的原创尊严之争
随着名气渐长,降央卓玛对《西海情歌》的使用,渐渐超出了刀郎的容忍边界。她开始在各类商业演出中频繁演唱这首歌 —— 房地产开盘活动、企业年会、商业庆典,几乎每场演出都会将《西海情歌》作为压轴曲目,甚至在宣传海报上直接标注 “降央卓玛代表作《西海情歌》”,完全不提原创刀郎的名字。
刀郎团队首先尝试私下沟通,希望她能在演唱时注明 “歌曲原创刀郎”,若用于商业演出,则需按照行业标准支付版权使用费。据知情人士透露,刀郎本人更在意 “对原创的尊重”,曾表示 “版权费多少可以商量,关键是要让观众知道谁是原创”。但这些沟通均未得到降央卓玛方面的正面回应 —— 她的团队要么以 “歌曲是公开翻唱” 为由拒绝,要么干脆避而不答,继续在商演中将《西海情歌》当作 “个人代表作” 宣传。
2015 年,刀郎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自己的著作权被侵犯。这场版权纠纷一闹就是多年,前后经历了42 次对簿公堂,成为华语乐坛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版权案例之一。庭审焦点始终围绕 “商业演出中未注明原创且未支付版权费是否构成侵权” 展开:刀郎方提交了降央卓玛商演合同、宣传物料、演出视频等证据,证明她长期将《西海情歌》用于盈利活动且未尊重原创;降央卓玛方则辩称 “翻唱是对歌曲的推广,且已通过平台支付过基础版权费”,双方各执一词,拉锯不断。
这场官司也引发了全网热议,网友观点分裂明显:理智派网友认为 “不管谁唱火,原创就是原创,商演赚钱必须给版权费,这是法律底线”;降央卓玛的粉丝则反驳 “没有她,谁知道《西海情歌》?刀郎是看到火了才来抢利益”;还有部分乐坛从业者发声,指出 “音乐版权界限模糊是行业通病,但‘将别人作品当自己代表作’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翻唱的范畴”。
最终,法院判决降央卓玛侵犯刀郎的著作权,需赔偿7.5 万元,并在后续演出中注明歌曲原创信息。面对判决,她的工作室并未正面承认错误,反而发布声明称 “演唱行为是为了宣扬藏族文化,不应过度纠结版权细节”,这番回应进一步引发争议,不少原本中立的网友表示 “不尊重原创,还找借口,实在不该”。
值得一提的是,刀郎对版权的坚持并非针对降央卓玛一人。此前,他的徒弟云朵因未经授权将刀郎创作的歌曲用于商演,刀郎同样收回了其演唱权;而小沈阳曾在公益演出中翻唱刀郎的《爱是你我》,不仅注明原创,还主动联系刀郎说明情况,刀郎不仅未收取版权费,还在社交平台公开感谢 “用歌声传递善意”。这种 “区别对待”,更凸显出他对 “尊重原创” 的重视 —— 在乎的不是金钱,而是创作者应有的尊严。
跌落神坛后的转型:中年改行,在新领域寻找生机
版权官司结束后,降央卓玛的事业遭遇重创。原本邀约不断的商演大幅减少,部分合作方因 “版权争议风险” 选择解约;她的音乐作品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也明显下滑,曾经的 “天籁歌者” 标签渐渐被 “版权纠纷” 取代,从神坛跌落至行业边缘。
就在外界以为她会淡出公众视野时,降央卓玛却悄然开启了转型之路。2025 年 7 月,她参演的电影《传说》正式上映,这是她首次涉足影视领域。影片讲述了藏区草原上的文化传承故事,她在片中饰演一位藏族老艺人的女儿,不仅有大量戏份,还为影片演唱了主题曲。虽然演技略显生涩,但她自然的藏族气质与醇厚的歌声,还是获得了部分观众的认可,有影评人评价 “她的表演带着草原人的质朴,虽不专业,却很真诚”。
转型背后,是她对事业的重新思考。据身边人透露,版权纠纷后,降央卓玛减少了音乐演出,将更多时间用于陪伴家人,同时学习影视表演、参与藏族文化公益活动。她偶尔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日常:有时是在藏区草原上与孩子们唱歌的照片,有时是练习表演台词的片段,还有她陪父母放牧的生活场景,配文多与 “文化传承”“家庭温暖” 相关,风格低调平和,与此前的 “当红歌手” 形象截然不同。
网友对她的转型评价不一:有人惋惜 “一把好嗓子可惜了,若当初尊重版权,现在还是一线歌手”;也有人支持 “中年改行需要勇气,能找到新方向就是成功”;还有人关注她的家庭生活,留言 “看到她陪父母的样子,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幸福”。
近期,有媒体在电影《传说》的路演现场拍到降央卓玛。她穿着简单的藏式长裙,扎着麻花辫,面对观众提问时,不再像以往那样自信张扬,反而多了几分谦逊:“第一次演戏,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多提建议,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 镜头里的她,虽少了当年的光环,却多了几分历经沉淀后的从容。
来源:抚速闻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