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十二站带您了解丰
2025年9月28日,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上表彰了入选2025年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的14个“最佳实践”和26个“优秀案例”。10月14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北京发布,陆续推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第十二站带您了解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提质更新项目。
01
基本情况
项目位于丰台区玉泉营街道草桥东路甲1号,东至草桥东路、南至南四环中路辅路、西至旱河、北至赵村店路,占地面积约3.75公顷,建筑面积约1.44万平方米。作为承载了北京八百余年花卉种植历史的“花乡”核心区,这里自明清皇家花圃延续至近现代百姓花市,积淀了极为深厚的花卉文化底蕴,曾以“买花就到玉泉营”而闻名于全城。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该区域逐渐面临着业态单一、空间利用效率低等转型瓶颈。
在丰台区委、区政府、玉泉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筹推动下,项目创新采用“企业自筹+政府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以“花+”理念为核心纽带,聚力建设花卉产业集聚高地,最终构建起“人、城、产、绿”深度融合的高品质更新样板,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花卉交易区向现代化花卉产业生态圈的全面跨越。
区位图
更新改造平面图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改造前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改造后
02
实施成效
产业融合升级,铸就区域商业新地标
项目推动世界花卉大观园、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与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形成从种源研发、种植繁育到交易展示、文化体验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世界花卉大观园作为产业源头,依托组培室与繁育温室开展种质资源保育与优质种苗供应,夯实产业链种源基础。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作为运营中枢,通过“运营+招商”双轮驱动,强化资源集聚与市场衔接能力。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聚焦“文化赋能”,借助常设展览、主题工坊等形式实现花艺文化与消费需求深度融合。三大功能体协同发力,成功打造集生产、交易、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区域商业新地标。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外环境(1)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外环境(2)
盘活低效空间,焕发公共区域新活力
项目以开放共享为导向,对原低效利用公共空间实施功能焕活与品质提升,通过引入自然植物群落、花景休闲步道、趣味互动装置,将闲置绿地转变为集生态、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更新后服务覆盖周边5个社区、约2.3万居民,公共空间日均使用量达1200人次,真正实现了从单一生态功能向“休闲+文化+娱乐”多元复合型的城市客厅的转型。
依托系列特色活动持续注入活力: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连续三年举办“花街夜市”,累计吸引游客40万人次;首届家庭园艺嘉年华,接待市民8万人次;“花潮音乐季” 结合花卉景观与现场演出,实现全网曝光超 5000万次。世界花卉大观园创新推出“蘑幻夜花园”沉浸式夜游项目,社交媒体打卡热点。特色系列活动带动周边消费增长40%,成为彰显城南“松弛感”生活新方式的新地标。
活力空间
营造沉浸场景,推动消费业态新融合
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以场景还原与体验创新为核心,推动国家级非遗“中国传统插花”实现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转化。通过复现古籍记载、复原明清传世插花作品与器具,生动再现“锦洞天”等古代花事场景,营造穿越式文化体验;特色展览“二十四节气插花”融合时令花材与古典诗词,以“一步一景、一景一诗”主题化空间强化沉浸氛围。该场景不仅有效带动多元消费,更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对接。
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
通过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授课、亲子DIY工作坊等活动,成功打造体验式消费模式,催生出定制插花、文创产品等增值服务,持续促进非遗传承、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深度融合。2024年,入选“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成为非遗活化与消费融合的典范。
拓展科普模式,创造社会服务新价值
世界花卉大观园的“地球学院”科普基地,以沉浸式自然教育为导向,打造北京首个集展示、互动、研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基地。设立种子基因库、两栖爬行区、昆虫标本馆等7大主题展区,年均接待社会公众7万人次、中小学生2万人次,主流平台累计收获好评上万条,家长普遍反馈“孩子主动探索物种的兴趣显著提升”。基地成为连接自然与城市、传递生态价值、拓展校外教育的重要纽带,社会认同与教育价值持续凸显。
03
创新经验
政企协同发力,构建多元更新模式
创新政企协同机制: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良性互动。丰台区委、区政府与玉泉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筹规划;北京花乡花木集团作为实施主体,自2021年以来自筹1亿元,结合政府资金,分两期推进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世界花卉大观园周边公共空间提升改造。该模式发挥了政府引领作用,运用政府资金撬动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城市更新,有效激活社会企业能动性,保障项目高效落地与可持续运营。
创新“空间换效益”路径:政府投资16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1亿元。将70%空间(约2.6公顷)用于公共服务(开放绿地、科普基地等)、30%空间(约1.15公顷)用于经营业态(交易中心、特色商业等),以商业收益反哺公共空间维护,2024年公共空间运营成本自给率实现60%。建立“城市合伙人”制度,引入10家单位参与,形成“规划共商、资源共享、效益共赢”的更新共同体。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数字大屏
丰台区花卉交易中心内部环境
长效运营支撑,助力持续发展共赢
项目注重长效运营管理,构建数字花卉生态带动周边产业,与南中轴联动,谋划建设北京国际花卉科创中心,未来将打造集特色花卉商业、产业办公科研与文旅酒店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产业综合体。首创“花+”主题夜市模式,整合三大业态矩阵:花卉展销(30%)、特色餐饮类(40%)、文创体验(30%),形成“白天购花、傍晚休憩、夜间赏景”的全天候消费场景。同时,创新消费体验形式,“郁金香采摘狂欢日”投放5万枝鲜花供市民免费采摘,客流较平日显著增长;“家庭园艺嘉年华”推出“阳台花园设计大赛”“年宵花DIY”等活动,直播观看量超800万;推进“五进”服务(进校园、社区、公园、企业、地铁),设置地铁“花卉主题车厢”(地铁10号线)、社区“共享花箱”,2024年家庭园艺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0%。
数字赋能转型,引领产业革新升级
“三位一体”数字生态引领转型:北京花乡花木集团自2021年起累计投入1亿元,构建起“一平台、一中心、一实验室”的数字生态体系。“北京花卉”数字平台整合全国800余家供应商,实现供需信息实时匹配,2024年线上交易占比35%,交易周期缩短一半;全国首个销地鲜花拍卖中心采用“荷兰式拍卖”,日均交易超5万枝,效率提升40%;同时,推出“花商荟”B2B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物流调度等全链条服务。通过大数据精准预判消费趋势,引导商户调整品类,年减少滞销损失超300万元;运用区块链技术溯源,使高端花卉溢价率提升20%。下一步,将联动南中轴地区谋划建设北京国际花卉科创中心,落地建成后年交易额预计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花卉数字经济标杆。
花卉大观园多巴胺花海
花卉大观园苗侗风情狂欢
花卉大观园南瓜艺术节
花街郁金香采摘活动
花街夜市
花街夜市百万玫瑰花瓣雨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