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朝历代有很多的书法高手都喜欢抄写诸葛亮的写的《出师表》,比如唐朝的李邕,北宋的苏东坡,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徴明、董其昌等等,这些大书家都曾抄写过这篇《出师表》。这些大书家的水平,无疑都是顶级的高手,在他们笔下,这幅《出师表》都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个性。在
历朝历代有很多的书法高手都喜欢抄写诸葛亮的写的《出师表》,比如唐朝的李邕,北宋的苏东坡,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徴明、董其昌等等,这些大书家都曾抄写过这篇《出师表》。这些大书家的水平,无疑都是顶级的高手,在他们笔下,这幅《出师表》都彰显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个性。在这些大书家中,唐朝李邕抄写的这份《出师表》,被友友们一致认为是笔法最纯正最丰富,写的最好的一幅作品了。
董其昌本人也认为李邕抄写的这幅《出师表》是最好的,他曾评李邕的这幅作品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与王羲之虽然在书写风格上有所不同,但是两人的水平也是旗鼓相当。后世的苏东坡、米芾、赵孟頫等人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也都苦练过李邕的书法。李邕的这幅《出师表》也是他仅存的一幅墨迹草稿,这幅作品与他创作的《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作品相比,笔路更细腻也更清晰,墨色上也更加鲜活,是其它碑刻拓本都达不到的水平。
《出师表》是李邕在晚年的时候创作的一幅行楷作品,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细心的朋友也从这幅作品中看出了赵孟頫的书体风格很大一部分是源自这幅作品的。这幅作品上有清嘉庆皇帝的御印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御印,以及石渠宝笈等印,也就是说,此作曾在清朝宫延内收藏。后来,清朝灭亡时,溥仪将这幅《出师表》带到吉林长春,后来,此作品被台湾故宫收藏。
这幅《出师表》的高度为:23.5cm、长度为:183cm,分46竖行写成,一共写了263个字体,每个字的尺寸约3.5cm。从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到“未尝不叹息痛恨”这一句为止。因为是草稿的原因,在书写时,李邕没有进行太多的处理,使每一个笔画都彰显出了自然洒脱的姿态,将最真实的晋、唐笔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被友友们伸出大拇指,赞其是“教科书级”。
作品起笔入纸多用侧锋直接切入,然后拧笔将笔毫调为中锋行笔,棱角虽然分明却又不失浑厚,根据字势调锋收笔,这样方与圆并济的处理方式,使每一笔线条不仅符合了楷书的法度,而且还具备了行书刚与柔的强烈对比和爽利。绞转部位的内圆外方,以及提锋后微微向右上顿挫,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整幅作品的字里行间并没有明显连笔,细心的朋友还是从笔势的呼应中和空中笔势的连接形成的“笔断意连”看出了内在关联的效果。作品中笔画线条的角度与行笔弧度、节奏,结字的欹侧险峻,被明朝大书家项穆称之为“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的重心错让,跌宕起伏的视觉效果。
唐朝大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价李邕的书法是“初学右军,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的书法为后世颜真卿书家的“变法”起到了很大的启发。
李邕的这幅《出师表》,将行楷书体的本质与特征把握的相当精佳,既没有楷书的某些刻板,也没有行书的某些纵逸,在起笔、收笔、转折、欹侧疏密中融入了李邕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被友友们称为是:理解唐代书法“法度”和“性情”关系的绝佳样本。
来源:山东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