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方向反了?美机构发出预警,外媒:中国将主导全球成熟芯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0:39 2

摘要:2024年6月,上海微电子把第一台国产浸没式光刻机推进实验室,工程师给它起了个绰号——“小渡船”。

28纳米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芯片的“诺曼底登陆点”。

2024年6月,上海微电子把第一台国产浸没式光刻机推进实验室,工程师给它起了个绰号——“小渡船”。

名字土,却暗含野心:先抢滩,再纵深,最后包抄。

三个月后,中芯国际的财报把这句玩笑坐实: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95%,汽车芯片营收翻1.2倍,钱和订单一起砸在28纳米以上的“老战场”。

别把“成熟制程”当成低端代名词。

它更像城市里的老城区——地铁、学校、医院一应俱全,生活成本还低。

汽车、家电、工业MCU、电源管理芯片,90%的芯片需求就窝在这片老城区。2020年,中国只占了18%的“房产证”;今年,门牌号已经钉到35%,明年预计40%。

全球每新增4片成熟产能,就有1片在中国封顶。

美国人最初想锁门,把EUV、14纳米以下设备关进“小黑屋”。

结果中国转身把老城区翻新:买不到5纳米,就把28纳米做成“折叠别墅”。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光源还是193纳米,但靠多重曝光、靠浸没液、靠“套娃式”图形,愣是把线宽“挤”到28纳米。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从三年前的30%飙到65%,一台机器里,南腔北调的国产供应商凑成一桌“火锅局”。

设备到位,产能就像开了闸。

中芯深圳、京城、绍兴四座12英寸厂,2024年Q2同时拉满,月产能折合8英寸超过80万片。

华虹无锡的90~55纳米电源管理芯片专线,订单排到来年春天。

汽车电子最夸张,一台新能源车用芯片1500颗,90%落在成熟制程,需求像春运高铁,站站爆满。

美国人开始挠头。7月,商务部放出风声:考虑把28纳米及以上设备移出管制清单。

逻辑很简单——再禁下去,中国设备一旦量产,全球厂商将面对“低价+本土服务”的降维打击,硅谷先丢市场,后丢利润。

情报机构给国会递了张纸条:成熟制程依赖中国,风险“可能比先进制程更疼”。

欧洲人也慌,德国经济部私下测算,如果中国成熟芯片占比过50%,欧洲汽车厂就得看中国脸色排产。

于是,剧情反转:封锁者主动松手,被封锁者却不想回头。2024年上半年,中国晶圆厂采购国产设备42%——历史最高,但还嫌不够。

道理直白:买房的人永远比卖房的人更知道地段值不值。

国产28纳米光刻机一旦量产,报价只有ASML同代产品的六成,备件一周到货,工程师随叫随到。

客户用钱包投票,比任何白皮书都响。

产业链的“万有引力”开始改写地图。

上游,国产12英寸刻蚀机、薄膜设备、CMP,跟着光刻机一起“蹭饭”,订单增速65%。

中游,封测厂把传统“ gold wire”升级成“铜夹”,专为28纳米车载芯片做高可靠封装,南通、合肥、成都三地同时扩产。

下游,车企把“芯片国产化率”写进招标书,不做AEC-Q100认证,连投标资格都没有。

一条“老城区”闭环悄然成型:设备—制造—封测—终端,全在中国境内跑完马拉松。

成本降三成,交期砍一半,海外IDM只能把落后产线当“不良资产”甩卖。

GlobalFoundries卖掉新加坡部分厂房,台联电放缓南科扩产,资本用脚投票,把资源挪去3纳米“新城区”。

此消彼长,中国把28纳米做成“现金奶牛”,再用利润反哺14纳米、7纳米研发,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留给海外玩家的窗口只剩两条:

要么在3纳米以下继续狂奔,做中国一时半会追不上的“摩天大楼”;

要么回头一起卷老城区,但面对国产设备+中国资本的低价洪流,利润表先受不了。

故事讲到这儿,结论已经摊在桌面:

芯片战争没有“一剑封喉”,只有“阵地对耗”。

中国用28纳米这块“老城区”站稳脚跟,把产能、设备、材料、人才全部喂饱,再反向包抄高端。

明年,全球每四辆新车就有一辆装着中国产的成熟芯片,它们不炫技,却像城市水电一样不可或缺。

下一次技术节点突破,也许不会敲锣打鼓登头条,而是像今晚这样——一辆电动车安静驶过街头,车里的MCU、IGBT、电源管理芯片,全部印着“Made in China”。

那一刻,老城区已灯火通明,新城区还会远吗?

来源:诗意海燕V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