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肠息肉切了就万事大吉。这只是开始。肠息肉的复发率可以高达30%,尤其是高危型(如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有着紧密联系。切除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命运的提醒,提示我们必须改变某些习惯。
张大爷第一次听说“肠息肉”这个词,是在一次体检后。当医生拿着内镜下的照片告诉他:“这是个腺瘤性息肉,已经切除了。
”他一脸轻松:“切了就没事了吧?”医生却没有笑:“张大爷,它虽然是良性的,但你如果不改生活方式,还有可能长出来,甚至癌变。”
很多人以为,肠息肉切了就万事大吉。这只是开始。肠息肉的复发率可以高达30%,尤其是高危型(如绒毛状腺瘤),和结直肠癌有着紧密联系。切除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命运的提醒,提示我们必须改变某些习惯。
息肉怎么来的?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它像家里墙角的霉斑,起初只有一点点,但潮湿、缺乏通风、阳光不足时,会越长越大。
肠道长息肉,是“慢性炎症+基因易感+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加上久坐、肥胖、慢性便秘,息肉就悄悄扎根了。
有个63岁的女病人,老伴三年前查出结肠癌去世,自己也查出三个息肉。她哭着问我:“是不是遗传?”我说:“确实有遗传倾向,但你们家的饭桌习惯,可能也是‘共同基因’。”
她家常年咸菜、红烧肉、腌制品不断,青菜当点缀,水果不吃。这种饮食模式,是结直肠癌的温床。
研究已经证实,70%以上的结直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从一个小小的息肉,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再到浸润癌,平均需要8到10年。但可怕的是,大部分息肉没有症状,不疼不痒,等发现时已经太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对近千例肠息肉切除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三年内息肉复发率接近40%。
而那些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的人,复发率降到了15%以下。生活方式,本质上就是“身体内环境”的设计师。
第一个必须改掉的,是大鱼大肉的饮食方式。红肉摄入过多,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约20%,尤其是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午餐肉。
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在肠道中转化为致癌物。吃得越多、越久,风险越高。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少吃、慎吃、节制吃。
第二个致命习惯,是久坐不动。长时间坐着,会让肠道蠕动变慢,延长致癌物质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
我有个办公室主任患者,天天坐着写材料,连厕所也忍着不去。一查,结肠里长了五个息肉。动一动,是最便宜的防癌药。
第三个需要警惕的,是不规律的排便习惯。便秘会让毒素在肠道内积存,增加肠壁刺激,而频繁使用泻药则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规律排便,是肠道的“日常清洁工”。每天早上固定时间如厕,像给肠子做保洁,能有效减少息肉风险。
第四个不能忽视的,是腹型肥胖。腰围越粗,肠癌风险越高。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就属于高危。
脂肪不是“闲着没事的肉”,它能分泌促炎因子,刺激肠黏膜异常增生。腹部肥肉,是息肉最喜欢的“温床”。
第五个要提防的,是饮酒过量。酒精代谢产物乙醛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尤其是对白人种和东亚人群更敏感。我见过太多“老酒鬼”查出晚期结肠癌,后悔都来不及。每一口下肚的酒,都可能是一根引线。
第六个被很多人忽略的,是忽视肠道“报警信号”。便血、腹痛、腹泻和大便习惯改变,这些都可能是肠道在求救。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痔疮、肠炎,自行吃药拖着。超过40岁的人群,尤其有息肉史的,出现这些症状必须尽快就医。
我曾收治一位50岁的出租车司机,肠镜发现多个息肉,其中一个已经有癌变趋势。他苦笑说:“我每天坐车十小时,吃饭不定时,便秘都习惯了。”医生不是神仙,但我们能从生活碎片中,读出身体的求救信号。
有些人问我:“那我是不是每年都要做肠镜?”我会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和病理来判断。有腺瘤史的人,术后一年复查是必须的,之后根据结果决定频率。肠镜不是惩罚,而是防线,能救命的防线。
从医三十年,我见过太多“切完息肉就安心”的人,几年后回来,却带着癌症的病理报告。这就像灭了厨房的明火,却不关煤气,危险仍在悄悄积聚。息肉切除,是为了赢得“重设生活”的机会,不是给放纵生活开绿灯。
肠道的健康,藏在我们每天的饮食、运动、情绪、睡眠里。肠道菌群像一座城市,喜甜、怕咸、爱动、怕闷。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还你。养好肠子,不能靠药,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小习惯。
我常劝病人把家里的菜谱重写一遍:炒菜少油,肉类减半,多一份豆制品,多两样绿叶菜。饭后走一走,哪怕五分钟,对肠道都是帮助。每一个不起眼的选择,都是在为肠子打分。
也许你觉得这些改变太细碎、太麻烦。但请肠息肉从来不怕你割它,它怕的是你“活得不一样”。活法一变,命运就能改写。
生活从不会突然变好,但它会在你认真生活的每一天里,悄悄埋下好运的种子。肠道也是如此。一旦你开始尊重它、照顾它,它也会用健康和长寿,作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强.肠息肉的流行病学与癌变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5):377-380.
[2]李雪峰.生活方式与肠道息肉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9):732-736.
[3]刘志远.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特点与防控策略[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4):275-279.
来源:宋医生健康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