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被踢出Swift系统,会带来哪些影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22:37 1

摘要:SWIFT 是国际银行间通信网络,不直接“转钱”,但它让全球银行之间安全、标准化地确认付款。被踢出,就意味着——无法用常规方式接收或发送国际付款信息。所有跨境结算(尤其美元、欧元交易)将立即被“静音”。

首先得说一句:

把中国踢出 SWIFT,不是“封号”那么简单,而是拔掉全球经济的一根中枢神经。

SWIFT 是国际银行间通信网络,不直接“转钱”,但它让全球银行之间安全、标准化地确认付款。被踢出,就意味着——
无法用常规方式接收或发送国际付款信息。
所有跨境结算(尤其美元、欧元交易)将立即被“静音”。

这在俄罗斯身上已经发生过。但如果对象是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响会呈指数级放大。

一、第一阶段:恐慌与冻结(0–7天)

现象:支付链“熔断”,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举例:
比如,一家浙江宁波的外贸企业「海鑫电机」当天正准备向德国客户发货,对方要打来 50 万欧元货款。结果银行突然告诉他们:“SWIFT 通道中断,无法确认收款信息。”


货出不去、账收不到、原材料厂催款,现金流直接断裂。

同时,中国的离岸人民币(CNH)汇率可能在数小时内暴跌到历史低点;各大银行柜台挤满了急着换汇或结汇的客户。美国股市也不会幸免。苹果、特斯拉、耐克、波音这些对华业务占比高的公司股价暴跌。

一句话形容这一阶段:所有人都在问“我的钱还在吗?”

二、第二阶段:应急替代(1–3个月)

现象:资本管控 + 自建系统 + 贸易转向

举例:
中国央行会立刻宣布「外汇临时结算管控」政策,防止资本外逃。比如深圳某基金经理准备把公司利润转回香港,被通知“暂缓境外汇出,需央行审批”。同时,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会被紧急放大使用。
举例:
中国与印尼央行签署临时备忘录,允许两国贸易通过人民币和印尼盾双边结算;印尼国油公司以人民币购买一批原油,成为“非 SWIFT”时代的首笔能源交易。

外企也在寻找“非美元结算”的备选。
举例:
韩国的三星电子宣布,在对华供应链的部分合同中,开始尝试人民币和韩元直接结算,以确保原材料支付不被卡断。

三、第三阶段:体系重组(3–18个月)

现象:人民币国际化反而“被动加速”,金融体系出现“AB面”。

举例: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签署“人民币能源结算协议”,约定未来三年部分原油出口以人民币计价。沙特国家石油公司在上海开设结算子公司。阿根廷宣布加入 CIPS,允许人民币直接兑换比索,用于大豆出口结算。

这些动作让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份额从原来的 3% 迅速升至 10%。
——虽然这看似“人民币国际化的飞跃”,但别忘了前提是全球金融正在分裂

在西方主导的 SWIFT 世界,美元仍是主角;在“新体系”中,人民币、卢布、甚至数字货币开始充当替代角色。

四、第四阶段:长期影响(2–5年)

(1)中国:阵痛后的重构

举例:
上海的新能源车企「恒驰动力」被迫将欧洲业务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为欧洲客户不愿意承担人民币结算风险,但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愿意接受。
中国国内推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 2.0”,香港、澳门、阿联酋率先接入。

最终,中国形成双轨体系
对内人民币主导,对外通过CIPS、本币互换、数字支付网络维持有限连接。

(2)美国:短期胜利,长期吃力

举例:
美国的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在亚洲分部业务骤减 40%,因为无法处理中国相关支付。美国农产品出口商抱怨:
“中国要买,但钱打不过来。”长期看,美国的“制裁货币武器”信誉会下降。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储备人民币或黄金,以防被“踢号”。
这相当于美国自己推动了**“去美元化”进程**。

(3)全球:金融地图被重新绘制

举例:
德国大众汽车不得不分拆出一间子公司“VW Asia Payment Ltd.”,专门处理与中国供应商的人民币结算。
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形成新的“非美元贸易圈”,对外融资多采用人民币或欧元。第一层:美元/欧元主导圈(西方发达国家)第二层:人民币-本币结算圈(新兴市场)第三层:数字货币与去中心化支付平台对中国而言:短期极痛,但刺激了独立金融体系的成熟。对美国而言:制裁成了一把“双刃剑”,短期收获政治威慑,长期削弱美元的普适信任。对世界而言:贸易成本上升、增长放缓,但新的金融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这就像互联网早期的“防火墙”一样,一旦建起,就不可能再完全打通。

六、一句话总结:

把中国踢出 SWIFT,短期是金融核弹,长期是全球秩序的再分裂。

举个比喻:
这是在地球经济心脏上装了一枚“自爆装置”——
爆炸声震惊世界,碎片飞向各国,每个人都得学会在新秩序里呼吸

来源:科技鲁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