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时间杭州娃哈哈总部的食堂里,老员工们端着餐盘议论得热乎。张师傅干了二十三年流水线,揉着手里的工资条叹气:“以前每月能拿六千五,现在少了八百,连中秋的月饼券都没了。”旁边的李姐接话:“上周HR找我签宗馥莉的个人公司合同,说‘优化架构’,我当场就拒了,国资背景
这段时间杭州娃哈哈总部的食堂里,老员工们端着餐盘议论得热乎。张师傅干了二十三年流水线,揉着手里的工资条叹气:“以前每月能拿六千五,现在少了八百,连中秋的月饼券都没了。”旁边的李姐接话:“上周HR找我签宗馥莉的个人公司合同,说‘优化架构’,我当场就拒了,国资背景的饭碗,哪能说换就换?”
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人情管理”。以前销售部的王经理,仗着是宗庆后的老部下,天天迟到半小时,现在被调去管仓库,还得签“绩效考核表”。生产车间的老旧设备被换成自动化机器,老工人看着屏幕上的操作界面,摸着眼角的皱纹犯愁:“这玩意儿我哪会用?”
更让员工不安的是利润分成没了。以前宗庆后每年会拿出公司利润的10%分给大家,现在改成“绩效达标才给”,不少人觉得“铁饭碗”变“瓷饭碗”。国资股东那边也有意见,他们觉得宗馥莉太急,动不动换高层、砍福利,“国企的稳劲儿都没了”。
宗馥莉辞职三天后,娃哈哈召开了全员大会。新上任的张总(杭州国资推荐)站在台上说:“先恢复大家的高温补贴,年终奖按往年标准发。”台下的老员工鼓起掌,张师傅抹了把眼睛:“终于能踏实干活了。”
另一边宗馥莉的娃小宗进展不慢,品牌官方抖音号一周涨了六千粉丝,第一款产品“凝香乌龙”无糖茶,已经在杭州的便利店上架,定价四块钱,比东方树叶便宜一块。有经销商偷偷说,宗馥莉亲自找他谈:“卖娃小宗给双倍返点”,可他犹豫,娃哈哈那边放话,代理娃小宗就取消老品牌的经销资格。
还有宗泽后的“娃小智”,上周开了直播,卖的是儿童拼图,评论区有人问“和娃小宗啥关系”,主播只说“都是宗家的”。法院那边,宗庆后的私生子女纠纷有了进展,双方达成调解,说是“财产分割没问题了”,但具体内容没透露。
其实宗馥莉的改革早有“前传”,她25岁接管宏胜集团时,就干过类似的事。当时宏胜是娃哈哈的代工厂,管理松散,工人迟到早退没人管,她上任后第一个月就开除了三个老主管,推行“计件工资”,结果第一年营收就涨了20%。这次在娃哈哈的改革,不过是把宏胜的经验搬过来,可娃哈哈的股东结构更复杂,国资占46%,职工持股会占24.6%,宗馥莉只有29.4%的股份,想推动改革,比在宏胜难十倍。
再看娃小宗的品牌名,藏着宗馥莉的“小心机”。“娃”字接老品牌的根,让消费者觉得“还是熟悉的味道”;“小宗”是她的个人标签,告诉大家“这是我做的品牌”。可问题是娃哈哈的商标权不在宗家手里,国资占46%,所以娃小宗不能用“娃哈哈”三个字,只能打“宗”字牌。这也是宗馥莉辞职的原因之一:她想让娃小宗成为核心品牌,但娃哈哈的股东不同意把商标给她用。
还有宗庆后的培养方式,对宗馥莉影响很大。他把十几岁的宗馥莉扔到国外,让她自己租房、上学、社交,就是想让她“学会扛事儿”。宗馥莉回国后,满脑子都是“绩效考核”“流程标准化”,可娃哈哈的老员工习惯了“人情管理”,觉得“老板就该发善心”,结果矛盾就来了。
其实宗馥莉的改革没错,就是节奏太快。老员工跟着宗庆后拼了半辈子,要他们突然接受“末位淘汰”,就像让习惯走路的人突然跑马拉松,肯定受不了。不妨先找几个试点部门,比如销售部,让老业务员试试直播带货,赚了钱就给奖金,这样大家才会慢慢接受。
对老员工来说,也得想想:企业不是养老院,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娃哈哈要是不换血,早晚得被淘汰,到时候连饭碗都没了。与其抱怨,不如学点儿新技能,比如自动化机器,学明白了说不定能当技术员,工资比以前还高。
股东们也该给宗馥莉点时间,她留学回来学的是现代管理,想让娃哈哈从“人情企业”变成“制度企业”,这是长远之计。要是因为怕动蛋糕就阻止改革,到头来企业垮了,大家的分红也没了。
来源:沐南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