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被查出感染后立刻紧张得睡不着觉;也有人觉得“反正我也没症状”,干脆不治。
“医生,我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要不要治?”
这几乎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
有的人被查出感染后立刻紧张得睡不着觉;也有人觉得“反正我也没症状”,干脆不治。
有人感染几十年,一辈子平安无事;但也确实有人,走着走着,最后发展成了胃癌。
到底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幽门螺杆菌不治,真的会“变癌”吗?
今天,我们就把这事讲明白。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一种能在胃里长期定居的细菌。
它长着一圈“螺旋状的鞭毛”,就像一台小电钻,可以穿过胃黏膜的保护层,在里面扎根。
正常人的胃酸那么强,一般细菌根本活不下来,但幽门螺杆菌有绝招:它会分泌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把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从而中和胃酸,创造出一个自己能生存的小环境。
根据《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共识报告(2022年版)》的数据:我国成人感染率约为 40%~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60%。
也就是说,每两到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携带幽门螺杆菌。
所以,它非常常见,几乎可以说是“国民级细菌”。
幽门螺杆菌最早被发现时,人们以为它是“良性”的。
直到1980年代初,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为了证明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炎,亲自喝下含菌的溶液,结果真的得了胃炎——后来这项发现让他拿到了诺贝尔奖。
如今医学已经非常明确: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引起慢性胃炎,还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都有关系。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幽门螺杆菌是个“慢性破坏者”,它每天都在胃黏膜上“钻孔、放火”,刺激炎症反应。
久而久之,胃黏膜被反复损伤、修复,就可能出现结构上的异常。
这条病变链条,大致是这样走的:
感染幽门螺杆菌 → 慢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不典型增生 → 胃癌
不是所有人都会走完全程,但这条路确实存在。
有研究显示(来源:《Gut》杂志,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联合研究):
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大约有 1%~3% 最终发展为胃癌。
看似比例不高,但考虑到感染基数大,这个数字依然惊人。
这是很多患者最困惑的地方。
明明都是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什么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却变癌?
其实,这背后有四个关键“决定因素”:
1.菌株的毒力不同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同一个版本”,有的菌株带有 CagA、VacA 等毒力基因,它们破坏黏膜的能力更强,诱发炎症更剧烈。携带这些毒株的人,胃癌风险更高。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免疫反应、胃酸水平、黏膜防御能力不同。
有的人免疫系统“火力全开”,能把菌压制在表层,不让它深入;有的人防线薄弱,炎症长期迁延。
3.生活方式的影响
长期抽烟、喝酒、吃腌制咸菜、重口味饮食、作息不规律,这些都会加速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让“伤口”更难愈合。
4.家族和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过胃癌,那么即使是相同的感染,风险也要比普通人高几倍。
研究显示,有胃癌家族史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胃癌风险提升约 3~5 倍。
所以,有的人感染几十年都安然无恙,而有的人,却在十几年后走到了癌变这一步。
按照《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共识(2022年版)》的推荐,只要确诊感染,原则上都建议根除。
但以下几类人群更是“必须治”的重点对象:
有胃癌、胃溃疡家族史的人;既往得过胃癌或做过胃切除的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有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者;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建议全家一起治)。因为这几类人,胃癌风险显著更高,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当于在“源头”上拔掉了隐患。
目前最常用的方案是“四联疗法”:
一种抑酸药(PPI),比如奥美拉唑、艾司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常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一种铋剂(比如枸橼酸铋钾),能保护胃黏膜、增强杀菌效果。疗程一般是 10~14天。
治疗结束后约4周,再做一次“13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
在中国,按照指南推荐方案规范服药,根除率通常在80%~90%之间。
若第一次没成功,医生会根据耐药情况调整用药。
确实有一些特殊情况,医生会建议“暂缓治疗”或“观察”。
比如:
年龄较大、体质虚弱、药物过敏多;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胃炎、溃疡、癌前病变;近期刚服用抗生素、或有其他感染需用药,暂时不宜叠加治疗。这种情况,医生会综合判断——不是“不治”,而是择期治疗,在合适的时机进行。
但要明确:一旦条件允许,仍建议尽早根除。
八、写在最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但绝不能掉以轻心的感染。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可能一辈子都“安安分分”;但对少数人,它会在胃里埋下隐患,从炎症一步步走向癌变。
我们无法预测自己是哪一类人,但我们能做的是——早查、早治、早防。
别被“阳性”两个字吓倒,也别因为“我没症状”就放任不管。
只要你愿意配合治疗,规范服药,再注意日常卫生、饮食习惯,它就只是你人生中一个可控的小插曲。
来源:健康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