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为期两天的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今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的重要节点。9月25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了“奔流·女性公益30+”主题活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葵女士在演讲中表示,正是社会各界的温暖爱意和一点一滴扎
公益模式的嬗变之路,变的是方法策略,不变的是服务国之大者、服务妇女家庭的初心。
编者按:
10月13日,为期两天的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行。今年也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的重要节点。9月25日,《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了“奔流·女性公益30+”主题活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董葵女士在演讲中表示,正是社会各界的温暖爱意和一点一滴扎实的公益实践,汇聚成了公益事业长河中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以下为董葵女士发言的全文:
非常荣幸参加“奔流·女性公益30+”主题活动,与各位同仁共同回望中国女性公益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各界的温暖爱意和一点一滴扎实的公益实践,汇聚成了公益事业长河中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持久生命力。
今年恰逢北京世界妇女大会30周年,2025全球妇女峰会即将召开。就在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以生动笔触和翔实数据展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妇女事业3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这其中,也离不开女性公益的力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作为全国妇联领导下的国家5A级社会组织,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30年间从“直接救助”到“赋能发展”,再到综合打造“系统生态”,走出一条模式嬗变、多措并举的公益之路,也用实践证明了,唯有服务大局、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才能搭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有效回应并支持广大妇女和家庭的发展需求。
一是坚持雪中送炭,筑牢生存与发展底线。妇基会自成立以来,聚焦于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存发展需求,突出应急救灾、环境改善、健康医疗、家庭支持等,实施了“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一系列品牌项目,把慈善款物和慈善服务高效精准地送达困境妇女和家庭。
本世纪初,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之际,时任全国妇联领导通过对西部农村调研,发现缺水是制约西部地区妇女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联合中央电视台等多部门发起了“母亲水窖”项目。25年来,这一项目不断迭代创新,从水安全、水利用延展至支持绿色农业和生态振兴,累计修建集雨水窖13.99万口、集中供水工程2048处、农业节水工程19处,帮助395万人实实在在解决了用水困难、改善了生存发展环境。
2012年,在国家扶贫开发的关键时刻,我们聚焦乡村困境妇女的生活需求,发起了“母亲邮包”项目,十几年来有123万困境姐妹收到“娘家人”这个暖身又暖心沉甸甸的爱心礼物;2018年,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我们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共同发起“加油木兰”公益保险项目,至今帮助559.57万人享受了重疾和教育保障。做好这些雪中送炭的项目,践行的是慈善初心,也为公益创新奠定了扎实根基。
二是坚持扶志赋能,搭建多元发展桥梁。公益人常说的两个成语,一个是雪中送炭,一个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过程中,妇基会敏锐把握新时代城乡女性的多元发展需求,把关注点着力点放在“人”上,立足志智双扶,以资金支持、赋能培训、资源引入等方式,培育了大批女性带头人、业务骨干,在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城镇创业等领域贡献巾帼力量。
在全球妇女峰会数智赋能妇女和女童成果展上,5位非遗手艺人用一针一线钩织出一副牡丹画卷。
我们的“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实施近30年,通过小额无息借款,累计辐射带动375万余人致富增收。特别是2015年升级为@她创业计划,以“资金输血+技术造血”的模式,支持女性参与多元创业就业。在新疆,28岁的李子凡投身香梨育苗产业,利用创业循环金升级智能大棚,显著提升了育苗的科技管理水平,带动600户家庭增收。在黑龙江,50岁的陈丽娟参加赋能培训后,华丽转身为一名职业主播,从开始的几十个订单到月直播收入4万元,开辟了人生新天地。
“母亲水窖”项目在为乡村女性卸下生存重担后,更提供了发展机会——她们告别繁重的取水劳动,利用便捷的水资源和节省出来的时间、体力,从事种植养殖,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了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主体地位。比如,因为“母亲水窖”,重庆市风吹村的刘朝明不仅实现了洗澡自由,也提升了致富信心,开办了家庭农场,以一池水串起了“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再比如,陕西郭湾村过去旱厕污水横流,72岁的赖秀萍在外求学的孙子嫌臭不肯回村。“母亲水窖-绿色乡村”落地后,旱厕改成卫生节水厕所,建成三级过滤系统,郭湾村为此增设了8个公益性岗位,其中6个由本村妇女担任,赖大姐也成了村里的“厕所管家”。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营造女性公益新生态。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妇基会着力发挥公益组织第一梯队的平台作用,努力强化系统思维,推动与捐赠企业、合作社会组织等横向跨界合作,与基层妇联组织或系统基金会纵向联动赋能,优化规范公益运作管理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努力构建开放、高效、透明、可持续的女性公益生态,助力更多女性走向时代潮头,实现多元发展。
“天才妈妈”项目从建设标准化“梦想工坊”,请设计师走入乡村赋能,到带领非遗手艺人走入都市做“妈妈的手工课”、走上国际会议活动平台展示或争取订单支持,辐射带动8万人次受益。贵州榕江的“天才妈妈”侗布梦想工坊带头人杨成兰,带动了当地300多名妇女共同创业,集织染晒布、旅游体验、教学实践等于一体,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在数智时代浪潮中,公益项目也展现了探索创新的敏锐行动力。我们携手爱心企业,实施了“AI豆计划”“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女生爱科学”“女科学家成长计划”等项目,为推动女性跨越数字鸿沟、参与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探索。依托这些创新项目,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妇女事业交流合作,携手公益伙伴在老挝落地“天才妈妈友谊工坊”,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会议、APEC专题会议等国际舞台上持续讲好中国女性自强奋进的故事。
公益模式的嬗变之路,变的是方法策略,不变的是服务国之大者、服务妇女家庭的初心。“奔流”不息,公益不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妇基会将继续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深耕女性公益,愿与各方携手,以务实行动、创新之举,助力更多女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赢得出彩人生!
来源:中国慈善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