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了一年中容易感慨的时节,最近读了《规划最好的一年》,突然想聊聊那个我们既熟悉又无奈的话题——年度计划。这本书中文版刚在2025年6月出版,却已经在全球译成十几种语言,卖了超百万册,想来也是戳中了太多人“计划落空”的痛点。
读《规划最好的一年》随笔
又到了一年中容易感慨的时节,最近读了《规划最好的一年》,突然想聊聊那个我们既熟悉又无奈的话题——年度计划。这本书中文版刚在2025年6月出版,却已经在全球译成十几种语言,卖了超百万册,想来也是戳中了太多人“计划落空”的痛点。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新年时刷着朋友圈,看着别人“读50本书”“学新语言”“练马甲线”的雄心壮志,自己也跟着热血沸腾,暗暗发誓这一年一定要不一样。可现实往往是,没过几天,计划就被抛到脑后,等到再想起时,年初的豪情早已凉得透透的。有人调侃说,大部分人的新年计划都活不过初五,现在看来,这话竟有些扎心的真实。
其实不必太苛责自己,计划失败从来不是个例,甚至成了一种“普遍规律”。书里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美国一家连锁健身房,每个地区能吸纳6500多名会员,可场地明明只够容纳300人。你可能会问,不怕挤爆吗?但健身房心里门儿清——绝大多数人办了年卡只会半途而废,真正能坚持去的没几个。原来,我们的“三分钟热度”,竟成了整个健身行业赖以生存的前提。
以前总觉得,完不成计划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意志力太薄弱。但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海亚特,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不是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实打实管理过2.5亿美元企业的CEO,后来还创办了领导力公司,帮过数万人实现目标。他说,问题可能不在意志力,而在我们制定和执行计划的“系统”出了问题——就像再精密的机器,系统故障了也跑不起来,人生的计划亦然。
海亚特的方法分五步,每一步都像在给旧系统“升级”,我读下来最受触动的,是第一步“相信可能”。他说,我们心里都藏着“自我设限的观念”,只是很多时候自己没察觉。这些观念会伪装成“理性”“经验”,让我们误以为是客观判断,其实早已堵死了改变的路。
比如“非黑即白”的误区:学外语发音不标准,就觉得自己没天赋,干脆放弃;控制饮食两周都好好的,多吃一块蛋糕就认定计划全毁,第二天直接摆烂。还有“主观化”:提案被客户拒了,第一反应就是“我能力不行”,却忘了客户可能是预算不够,或是时机不对。再比如“小题大做”,领导批评两句就觉得职场没希望;“普遍化”,一次创业失败就断言自己不适合经商。这些想法看似“有理有据”,实则都在悄悄削弱我们改变的勇气。
其实克服这些并不难,海亚特教了个简单的办法:把心里的想法写下来,像跟对手辩论一样反问自己——“这是事实,还是我的猜测?”“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有没有反例能证明我错了?”比如觉得自己“内向不会沟通”,就想想过去有没有过顺利沟通的经历。有时候换个视角,把自己的顾虑当成朋友说的话,你会发现,对朋友你总能宽容客观,对自己却太苛刻了。书里有句话我记下来了:“不可能从来都不是事实,只是一种看法”,先相信改变能发生,才有可能真的改变。
不过光有信念还不够,海亚特说,制定计划前一定要先“总结过去”——别把过去的“包袱”带进未来,不然目标很容易夭折。这里的“总结”,不是翻旧账,而是抓住“遗憾”和“感恩”两个关键词。
很多人怕提遗憾,觉得是负面情绪,可海亚特说“遗憾是礼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发现,遗憾越强烈,人越有可能去纠正错误、挽回局面。就像他朋友的故事:那位女士被困在控制欲强的关系里,被伴侣要求疏远家人,甚至被洗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却始终因为错失亲情而遗憾。最后正是这份遗憾让她爆发,联系上母亲,认清处境后终于摆脱了那段关系。原来遗憾不是“路障”,而是“路标”,指向我们最该突破的地方。
至于“感恩”,不只是说说“谢谢”,更是一种“看见拥有”的能力。书里提到杜克大学的篮球教练,每次大赛前让球员把帮助过自己的人名字写在篮球上,球员走到哪带到哪,赢了比赛还会给这些人寄感谢便条。这位教练退休前赢了1200多场比赛,拿了5次冠军,海亚特说“感恩是他的制胜秘诀”。我们普通人也能学:早晚花5分钟想想自己拥有的,饭前做个简短的感恩练习,或是写感恩日记,哪怕记的是“今天阳光很好”“朋友发了暖心的消息”,慢慢也会发现,自己拥有的远比想象中多——这些正向的能量,都是推进计划的“燃料”。
等心里的“坎”过去了,就到了最关键的“设计未来”——制定具体的计划。海亚特强调,计划一定要“写下来”,因为写字的过程也是理清思路的过程,模糊的想法变成文字,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更重要的是,每项目标要符合“SMARTER原则”,这七个字母像七把“尺子”,帮你把目标从“许愿”变成“可执行的事”。
比如“明确性”,别写“学摄影”,要写“完成摄影网站100节新手课,学会调节不同光线的参数”;“可衡量性”,不说“多运动”,要说“每周去4次健身房,每次45分钟”;“可行性”,不用“变美”“变富有”这种形容词,而是“每周敷3次面膜”“每月存2000元”——动词开头的目标,才知道该往哪使劲。还有“定时性”,别把所有目标的截止日期都定在12月31日,遥远的期限只会让人松懈,平均分到每个月、每个季度,紧迫感才会推着你走。
当然,计划再好,没动力也走不远。海亚特分享的几个“找动力”的技巧,我觉得特别实用。比如“记录经验条”:像喜剧演员杰瑞·宋飞,每天写个笑话就在日历上画叉,看着叉连成的链条,就舍不得让它断;马克·吐温也会每天记写作字数,一点点积累的成就感,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还有“游戏化”,就像当年火遍全球的《宝可梦Go》,让不爱运动的人愿意出门走路——我们也可以找个自我提升的APP,把枯燥的计划变成“闯关游戏”。
最妙的是“分阶段关注重点”:比如做20个俯卧撑,前10个正向数“1、2、3”,关注自己已经完成的;后10个反向数“10、9、8”,关注离目标还差多少。前半程靠“成就感”建立信心,后半程靠“接近目标的兴奋感”加劲,这样走下来,心里会轻松很多。
最后一步“付诸实践”,核心是建立“回顾系统”——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能做的小事,才不会觉得遥不可及。海亚特建议分三层回顾:每天花1分钟看年度目标,确定3件必做的事(别贪多,不然完不成更挫败);每周花20分钟总结:想想当初为什么定这个目标,这周进步了多少,遇到什么问题,下周重点做什么(也只定3件事);每季度做一次深度回顾:年度目标控制在8个左右,平均分到4个季度,没完成的可以调整策略再试,不合适的目标也能删掉或替换,不用死磕。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年度计划不一定非要在年初制定,改变也从来没有“最佳时机”——就像海亚特说的,这套方法本质是帮我们建立“有计划的生活方式”,随时开始都不晚。以前总觉得计划是“约束”,现在才明白,好的计划是“指南针”,让我们知道每一步该往哪走,不用在迷茫里打转。
如果你也有过计划落空的遗憾,或许可以试试这套方法——先相信自己能改变,再带着过去的经验,把未来的目标拆成一个个小步骤,慢慢走,总会离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毕竟,最好的一年,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规划”出来的。
来源:时光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