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的美国政坛,风比往常更热。特朗普又一次掀起了舆论漩涡,这回的关键词是“157%关税”。外媒标题一个比一个响,网友调侃他像在拍真人秀。可事实是什么?真正的贸易政策文件里,并没有这个数字。热闹的,是话筒,不是政策。特朗普的“二选一”,更像一句熟悉的口号,而非现
十月的美国政坛,风比往常更热。特朗普又一次掀起了舆论漩涡,这回的关键词是“157%关税”。外媒标题一个比一个响,网友调侃他像在拍真人秀。可事实是什么?真正的贸易政策文件里,并没有这个数字。热闹的,是话筒,不是政策。特朗普的“二选一”,更像一句熟悉的口号,而非现实的命令。
2025年10月20日外媒报道,特朗普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放话,要让中国在贸易上“二选一”:要么签新协议,要么面对“157%关税”。这段话引爆社交平台,却没出现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或白宫的任何正式稿件里。美国主流媒体在核查后,仅以“特朗普再次放言对华贸易”概述。那句“157%”的数字,更像他个人即兴表演。
在政治舞台上,特朗普的语言一直是他的武器。从2018年启动“301调查”到2020年签署第一阶段协议,他用推文、演讲、喊话构建了一种“谈判即秀场”的风格。政策总在变,口号却不变——“要让美国赢回来”。这次所谓“二选一”,依然是这套逻辑的延伸。
权威信源显示,美国现行对华关税最高区间在25%至100%之间,主要集中在钢铁、铝、半导体及新能源产品。白宫与USTR公布的最新清单中,并无“157%”这一数字。彭博社记者在分析中写道:“这听起来像特朗普式夸张,不是政策语言。”
美国国内的政坛环境也让他的言论格外“热”。选举临近,他急需话题。贸易议题一向是他的擅长领域。曾有评论说,“他把谈判当作舞台,把政策当作剧本”。在这个舞台上,“关税”是掌声密码,“强硬”是固定桥段。
这次的“二选一”言论一出,市场反应不大。美元汇率平稳,美股轻微波动,投资者显然学会了区分“特朗普发言”和“美国政策”。路透社报道称,分析机构普遍认为此类发言“更多面向选民,而非市场”。
回顾历史,美中之间的经贸关系并非单线。2020年1月15日,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华盛顿签署。协议文本仍在执行框架内,美国企业照常进口中国商品,中国继续履行部分采购条款。若真有“157%关税”,这套机制早已中断。可见传言荒唐,却又充满戏剧性。
政治观察家指出,特朗普的语言常在事实与情绪之间游走。数字不重要,态度才是重点。他懂得如何制造话题,也懂得如何转移视线。“157%”的背后,是他惯常的策略——夸张、重复、引爆。
从2018年到2025年,他的每一次贸易威胁都像一出续集。关税、协议、制衡,这些词在他口中像旋律一样反复出现。只是观众多了,真相却越来越模糊。
2018年春,美国启动对华“301调查”,指控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宣布对约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这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起点。那时的媒体标题几乎一模一样——“特朗普强硬表态”“中美关系紧张”。那一年,他说“贸易战很好赢”,这句话后来被无数经济学家引用、质疑,也成了他政治品牌的一部分。
同年夏天,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贸易摩擦全面升级。全球市场动荡,美股连跌。彭博社评论称:“特朗普的贸易战像是一场豪赌,赌注是全球供应链。”在那场豪赌中,他赢得了曝光,却也让成本飙升。
2019年末,双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意向,2020年1月正式签署。白宫仪式上,特朗普自称“让中国坐上了谈判桌”。那句话在美国舆论中被广泛引用。只不过,与“157%关税”相比,这个说法至少有文件可查。协议文本写明,美国保留部分关税,中国扩大采购范围。那场仪式,也被认为是他外交风格的高光时刻。
2024年,美国政府再次提高对华关税。这次涉及新能源、芯片、汽车等领域,幅度显著,但并未达到所谓“百倍级”。白宫文件中写明,这是出于“供应链安全”与“产业竞争”考虑。特朗普的支持者把这当成旧政策的延续,对外宣称是“让美国再度强硬”。
2025年10月21日网络上传出特朗普的新言论,宣称“要么签新协议,要么157%”。路透社、BBC、CNN相继发文求证。白宫未发布正式声明,USTR官网也未更新相关政策。新华社报道指出,相关说法缺乏事实依据,中国商务部暂无回应。全球媒体普遍判断,此事为选举话题,而非政策变动。
市场分析师认为,这种“即兴喊话”更多是为国内政治造势。特朗普清楚,关税数字越大,选民印象越深。过去七年,他的语言早已成为政治标志。
经济学界的观点更直接。《金融时报》引用专家分析称,美国对华贸易摩擦造成的实际影响远小于政治热度。关税上调并未带来预期制造业回流,反而推高进口成本。如今再喊“157%”,更像重播旧片,只是声音更高。
对于中国而言,经贸关系自有节奏。中方多次强调,合作比对抗更有意义。新华社、环球时报、澎湃新闻的评论都指出,贸易问题应回归理性与互利。面对“威胁性语言”,中国态度始终稳重。
从贸易战到舆论战,这场拉锯已持续七年。关税成了政治表演的道具,数字变成选票语言。特朗普知道听众要什么——戏剧感、冲突感、胜利感。只是世界看久了,也学会在喧嚣背后分辨真假。
美国国内舆论率先沸腾。特朗普的那句“157%关税”刚从嘴里落地,媒体评论已经开跑。《华尔街日报》直接打出标题——“特朗普的数字更像口号”。CNN评论说,这是“政治季节的高分贝噪音”。在美国,懂政治的人都知道,越靠近选举,越容易听到响亮的威胁。
共和党阵营内部,有人赞扬他的“强硬”,有人暗暗摇头。经济顾问团中的老成员透露,“真正的政策还在研判阶段”。白宫和USTR在记者会上并未使用“157%”一词,说明这句话更多来自个人表达而非政策文件。
民主党阵营趁势开火。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表示,“关税不是魔杖”。他提醒选民,这类高关税言论会被市场解读为“短期恐吓”,而不会形成政策落地。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评论称,“特朗普的言论是一种心理战——对中国没实际约束力,对美国选民倒挺奏效。”
中国方面保持克制。新华社报道指出,针对外媒提问,中国商务部回应称“未收到正式政策通知”。环球时报评论员文章中写道:“关税不是外交工具的全部,夸张言论无法改变经贸现实。”这种态度延续了中方一贯的理性风格——不跟着节奏起舞,也不轻易表态。
国际媒体也在忙着“翻译”特朗普式语言。路透社把“157%”解读为“夸张的象征性数字”,BBC干脆在标题中加上了引号。法新社的专栏更直白:“特朗普的嘴,比政策先行一步。”这些表述既有讽刺,也有无奈。各家媒体都清楚,这类言论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
资本市场的反应说明了一切。美国三大股指当天仅小幅波动,亚洲市场保持稳定。彭博社引用分析师话语称,“市场不买这个账。”投资者对特朗普的“语言通胀”早有免疫力,除非有正式文件或税率清单,否则不会轻易反应。
学界评论渐渐转向理性。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者指出,特朗普的“二选一”言论体现出一种熟悉的谈判套路:先放狠话,再设议价空间。对手听懂这点,就不会被带节奏。换句话说,他的策略并非全然失控,而是经过多年政坛打磨的心理话术。
有人总结这场风波:“特朗普在麦克风前唱戏,政策团队在后台算账,中国在观众席看表情。”三方角色分明,各自有剧本。世界早已熟悉这种节奏——他发言,市场听声,专家辟谣,媒体写稿。风过一阵,数字归零。
关税数字可以变,政治意图却有迹可循。特朗普的发言虽夸张,却反映出美国国内对贸易议题的复杂心理:既要表现强硬,又不能真正撕裂市场。关税成了象征工具——看似经济措施,实则政治表演。
从历史看,美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从未真正脱离现实框架。无论是2018年的“301调查”,还是2020年的“第一阶段协议”,每一步都伴随谈判、调整与重新定义。特朗普擅长在过程中制造“悬念”,用威胁推动谈判。所谓“二选一”,正是这种模式的语言化版本。
中美之间的贸易规模巨大。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超过六千亿美元。如此体量的经济关系,不可能因一句即兴发言而崩塌。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也需要团队、国会与市场的配合。真正的政策制定,远比一场演讲复杂。
从国际角度看,这类言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再次加深世界对“美国政治剧场化”的印象。欧洲媒体评论称,美国的贸易策略越来越像综艺节目——高潮不断,但剧情雷同。法兰克福汇报甚至打趣:“听多了特朗普的关税宣言,会让人怀疑华盛顿是不是开了演唱会。”
对中国而言,稳定仍是关键词。面对外部噪音,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推进内循环、强化制造业竞争力。新华社评论写道:“贸易关系应以理性和互利为基石。”这种平稳的回应,让外界清楚看到——不被带节奏,才是强势的表现。
全球经济学者普遍认为,中美关系仍有博弈空间。关税、投资、科技合作,未来仍需通过制度性沟通解决。关税只是工具,不是结局。即使出现高关税威胁,执行成本与国际规则限制也会让数字迅速回落到现实区间。
特朗普的“157%”关税风波很可能昙花一现。它在媒体上燃烧,在文件中消失。这种循环在他政治生涯中已出现无数次。就像2018年的推文、2020年的演讲、2024年的口号,每次都掀起短暂浪花,却没能改写贸易地图。
经济记者在评论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关税的故事还会重演,但市场不会再惊讶。”这或许是对这场风波最精准的注脚。噪音之外,真实的世界仍在运行,货船仍在往返,订单照旧。政治的喧闹,只是海面的一层浪。
来源:九州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