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印象里,央视主持人常与光鲜舞台、稳定事业挂钩,可 2025 年 10 月底,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份固有认知 —— 曾主持《朝闻天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前央视主持人顾国宁,因肺腺癌晚期匆匆离世,年仅 46 岁。从拿到诊断书到生命终结,仅 15 天时间,这份
在大众印象里,央视主持人常与光鲜舞台、稳定事业挂钩,可 2025 年 10 月底,一则消息打破了这份固有认知 —— 曾主持《朝闻天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前央视主持人顾国宁,因肺腺癌晚期匆匆离世,年仅 46 岁。从拿到诊断书到生命终结,仅 15 天时间,这份仓促让无数观众与同行扼腕,也让他跌宕的人生故事,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15 天的生命倒计时:从确诊到离世的仓促告别
2025 年 10 月中旬,顾国宁从外地旅行归来后,持续的胸闷与咳嗽让他无法忽视。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咳嗽加重影响睡眠,才在家人劝说下前往医院检查。谁也没料到,CT 影像上的阴影,最终被确诊为肺腺癌晚期,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至肺部及周边器官。
“晚期” 两个字像重锤,砸懵了顾国宁和身边人。医生坦诚告知,治疗空间有限,只能通过化疗延缓病情。住院期间,顾国宁的身体状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原本挺拔的身形渐渐消瘦,温和的嗓音变得沙哑,就连日常起身都需要家人搀扶。他偶尔会翻看手机里的旧照片 —— 有主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的儒雅模样,有在中传校园和学生的合影,还有辞职后去公园拍的晚霞。每当这时,他都会沉默许久,手指轻轻摩挲屏幕,眼神里满是对未竟生活的眷恋。
10 月 29 日,距离确诊仅 15 天,顾国宁在医院平静离世。他的家人在后续声明中提到,“最后时刻,他很安详,只是反复念叨着‘可惜没陪孩子再走一段’”。这份遗憾,成了他人生落幕时最沉重的注脚。
辞职后的一年:终于找回的 “普通人” 时光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顾国宁时常提起 2023 年的辞职 —— 那是他 45 岁时做的最坚定的决定。彼时,他已在央视工作 22 年,从《每日农经》的农业领域新人,成长为《朝闻天下》的当家主持人,还连续两年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考官,专业能力早已得到业界认可。可外人眼中的 “成功”,对他而言却是常年紧绷的压力:凌晨 3 点起床准备《朝闻天下》的直播,熬夜修改节目脚本,应酬到深夜才能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屈指可数。
辞职后,顾国宁回到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成为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的他,褪去了镜头前的拘谨,会拿着课本在教室里踱步,用自己的从业经历举例,告诉学生 “主持人的底气,藏在每一次对稿件的琢磨里”;课后他会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听他们聊校园趣事,偶尔还会分享自己做的家常菜 —— 番茄炒蛋、清炒时蔬,都是简单却温暖的味道。
他的社交平台也变得鲜活起来:春天发过校园里盛开的玉兰花,配文 “终于不用赶早班,能好好看一次花开”;夏天晒过和朋友打羽毛球的照片,汗水浸湿的运动服上满是活力;秋天则拍过自己写的书法,字迹工整的 “平安” 二字,透着对生活的朴素期待。学生们说,“顾老师身上没有一点名人架子,更像一个温和的长辈,总在提醒我们‘别只顾着赶路,也要记得抬头看天’”。
这段仅持续一年多的 “普通人” 时光,成了顾国宁人生中少有的松弛时刻。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以前总觉得要拼出成绩才不算白活,直到辞职后才明白,能按时吃饭、陪家人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
六年三重创:压垮中年人的家庭变故
顾国宁的人生转折,始于 2018 年。这一年,他 40 岁,父亲因突发心脏病离世。当时他正在演播厅录制《新闻直播间》,接到家人电话时,手里还攥着刚修改好的稿件。“那期节目怎么录完的,我现在都记不清,只知道镜头对着我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他后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父亲的突然离世,让他第一次意识到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遗憾 —— 此前他总以工作忙为由,推迟带父亲去旅行的计划,如今却再也没有机会。
2021 年,母亲被查出骨癌。彼时正值疫情期间,顾国宁只能通过视频电话陪伴母亲治疗。他看着屏幕里母亲日渐憔悴的脸庞,听着她强装轻松说 “没事,你好好工作”,内心满是愧疚。他推掉了大部分工作,隔两周就往返于北京和齐齐哈尔之间,带着母亲去医院复查,陪她在老家的院子里晒太阳。可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在当年年底离开了他。短短三年,双亲相继离世,让顾国宁成了 “没有爸妈的孩子”,过年时回到空荡荡的老家,他总会在父母的房间里坐很久,仿佛还能听到母亲叮嘱他 “多穿点衣服”。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2 年,顾国宁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与妻子于 2010 年结婚,2011 年儿子出生,曾是外人眼中的 “模范家庭”。可常年的工作忙碌,让两人的沟通越来越少:他缺席了儿子的家长会,错过了妻子的生日,就连家庭聚餐也常因临时加班中途离场。离婚协议签订那天,顾国宁看着儿子懵懂的眼神,第一次在家人面前红了眼。“是我没做好丈夫,也没做好父亲”,他后来对朋友说。
六年内经历双亲离世与婚姻破裂,这些打击像层层乌云,笼罩在顾国宁心头。朋友回忆,那段时间他明显变得沉默,偶尔聚会时也会走神,一杯酒能喝很久,“他总说‘没事’,可我们都知道,他心里压着太多事”。
舞台上的高光:从农业新人到 “汉字先生”
回溯顾国宁的职业生涯,满是奋斗的痕迹。1982 年,他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齐齐哈尔艺术学院创始人之一,母亲是中学教师。受家庭氛围影响,他从小就对语言表达感兴趣,高中时就确定了 “当主持人” 的目标。2001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央视实习,从《每日农经》开始了职业生涯。
最初主持农业节目时,顾国宁几乎跑遍了全国的农村:在河南的麦田里采访种粮大户,在山东的果园里学习分辨水果品种,在云南的茶园里体验采茶流程。为了准确播报农业数据,他会提前一周研究资料,把晦涩的术语转化为观众易懂的语言;为了贴近农民群体,他会穿着运动鞋、牛仔裤去田间采访,皮肤晒得黝黑也毫不在意。这份踏实,让他很快在农业节目领域站稳脚跟,也为后来转型新闻主持打下基础。
2011 年,顾国宁开始主持《朝闻天下》。这档早间新闻节目要求极高,不仅需要主持人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应对突发新闻的临场反应能力。为了保证直播不出错,他每天凌晨 3 点起床,花 2 小时熟悉当天的新闻稿件,从语气停顿到表情管理,都反复对着镜子练习;直播结束后,他还会回看录像,记录下自己的不足,以便下次改进。观众评价他 “播报新闻时从容不迫,声音温和却有力量,让人觉得安心”。
2013 年至 2014 年,顾国宁连续两年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考官。节目中,他不仅能准确读出生僻汉字的读音,还能娓娓道来字词背后的文化典故 —— 比如解释 “觊觎” 时,会结合《左传》中的记载;提到 “耄耋” 时,会说明这两个字在古代对老人年龄的指代。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圈粉无数,被观众亲切称为 “汉字先生”。
被忽视的健康预警:那些透支的日夜
顾国宁的离世,让 “肺腺癌” 这一疾病再次引发关注。医生分析,他的病情与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央视工作的 22 年里,他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凌晨起床、熬夜加班成了常态,生物钟严重紊乱;为了应对工作应酬,他经常吸烟喝酒,即便后来意识到健康问题,也因忙碌难以彻底改变;再加上双亲离世、婚姻破裂带来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免疫力。
其实早在几年前,身体就已发出预警:他偶尔会感到胸闷,尤其是在熬夜后;咳嗽也成了 “老毛病”,他总以为是 “用嗓过度”,随便吃点润喉药就应付过去;体检时医生曾提醒他 “肺部有轻微炎症,建议戒烟并定期复查”,可他总以 “工作忙” 为由,把复查一拖再拖。直到 2024 年咳嗽加重,才终于重视起来,却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顾国宁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为了事业透支健康,把 “等有空再休息”“等不忙再体检” 挂在嘴边,却忘了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本未写完的笔记,最后一页写着:“如果能重来,我想多陪家人,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可惜……”
医院窗外的梧桐叶,在顾国宁离世后渐渐变黄、飘落。他的学生们还在传看他讲课时的笔记,观众偶尔会在回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里看到他儒雅的身影,而他留下的关于 “平衡工作与生活”“重视健康” 的提醒,却比这些影像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心中。
来源:智驱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