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老外来华 “抢饭碗”,不用担保多次往返,竞争压力会增加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05:00 2

摘要:8月7号国务院悄悄公布的K签新政,就因为“不用担保还能多次往返”这一点,俩月后直接引爆了大家对“抢工作”的焦虑。

“不用雇主担保!不用国内公司邀请!外国人持K签就能多次往返中国,这是要抢咱们饭碗啊!”

国庆假期的短视频平台上,配着高铁站“外籍人员入境”画面的视频,一天播放量就破了2亿。

可国内计算机硕士投50份简历都没回信、35岁工程师还怕被裁员.....

8月7号国务院悄悄公布的K签新政,就因为“不用担保还能多次往返”这一点,俩月后直接引爆了大家对“抢工作”的焦虑。

但这张看似“放宽”的签证,真要抢咱们打工人的饭碗?答案得从全球抢人才的事儿里找

K签“不用担保还能多次往返”这设计,刚好戳中了全球年轻科技人才的痛点。

2025年9月特朗普政府搞的H-1B新政,把外籍人才去美国的门槛抬到了天上去。

申请费从460美元直接涨到10万,还得让雇主全程担保,抽签也改成“工资高的优先”

刚毕业的STEM硕士压根没机会,毕竟新政后印度、东南亚人去美国的签证获批率直接掉了7成,谷歌、Meta干脆把针对外籍应届生的“全球校招”给砍了。

美国这边“关大门”,中国的K签倒“开了窗”....

跟其他国家比,K签的优势简直明摆着,欧盟“地平线计划”得提前绑好科研机构,韩国“青年人才计划”要雇主开年薪证明。

咱中国K签只要是知名大学STEM专业毕业,或者有科研经历,直接就能申请多次往返,入境后再找工作、自己创业都成。

这波操作一下就火了,MIT、斯坦福的求职论坛上,“怎么申请中国K签”的帖子每天点击量都过万,10月第一周申请就超3000份,6成都是印度、东南亚的年轻工程师。

“一个5年经验的程序员,都在降薪找工作,凭啥让外国人来抢?”

程序员的吐槽,说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这话确实有道理,2025届理工科毕业生就有450万。

计算机、电子工程这些专业,就业率才68%“硕士送外卖”“35岁工程师怕被裁员”的新闻天天冒。

但奇怪的是,小李所在的芯片行业,却在疯抢人.....

说白了根本不是“人才太多”,是“岗位和人对不上”。

K签盯准的,是咱们自己人才不够的“高端岗位”,不是普通打工人的“糊口饭碗”。

申请要求写得很清楚:得是国内外知名大学STEM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在科研机构干过。

简单说能拿到K签的,都是搞AI大模型、量子芯片的高端人才,而咱们国内多的是做基础编程、传统工程的人。

智联招聘的数据说了,2025年国内高端科技岗缺150万人,8成集中在芯片、生物科技这些领域,这些岗咱们自己人补不上,只能从全球找。

更关键的是,K签不是“引狼入室”,是给咱们自己人找“队友”。

深圳“国际青年创客空间”的数据显示,第一批拿K签的人里,65%都自己创业了,平均每个项目能带动8个中国人就业。

政策设计早想到“竞争”这事儿了,K签虽说不用提前找担保,但有严严实实的“资格审核”和“岗位匹配”规矩。

入境后想进国企、科研院所,得额外过安全审查,创业项目也得经产业部门审核,不能跟咱们本地小公司抢生意。

更贴心的是,配套政策还偏咱们自己人,北京、上海都规定,跟拿K签的人合作搞研发的本地团队,能优先申请政府的科研补贴。

有家AI公司就靠这拿到2000万补贴,给团队所有人都涨了工资。

其实大伙儿纠结“老外抢饭碗”,说白了是怕自己跟不上行业节奏,这心情真挺能理解的。

现在搞科技哪还能关起门来自己玩?光靠本土人才确实费劲,得拉着全球的聪明人一起干。

K签带来的不是“抢食的”,是带着新技术、能开新公司、给咱创造岗位的“队友”。

打工人的“铁饭碗”从来不是靠拦着别人得来的,是自己的本事够硬。

这张K签,对咱来说,与其瞎焦虑,不如借着这波行业升级的劲儿提升自己,跟着厉害的人一起干,咱自己也能变得更厉害啊!

来源:科技创新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