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政策+技术!中国聚变加速狂奔,五大龙头金股2026年有望翻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04:08 1

摘要:7月22日,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聚变商业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时隔两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2025年9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首次在国家立法中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发,2026年1月15日起正式施

7月22日,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聚变商业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时隔两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2025年9月12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首次在国家立法中明确鼓励受控热核聚变研发,2026年1月15日起正式施行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催化,让中国聚变产业驶入快车道。

产业端已呈现加速态势。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体工程持续推进,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已落位安装,真空室、磁体等核心部件进入招标阶段。资本端同步跟进,国内聚变领域融资频次与规模屡创新高,资本市场可控核聚变指数年内涨幅达81.61%,国际资本亦纷纷上调投资评级 。

这场全球"终极能源竞赛"的加速,源于三重动力叠加。在能源革命背景下,核聚变已从科幻概念变为国际议程核心:美国将其列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要求2028年前开工示范电站;中国则通过国家力量布局,中国聚变公司单轮增资达114.92亿元,股东涵盖中核集团、昆仑资本等重量级主体。技术突破更具里程碑意义——合肥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超亿度、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为工程化应用奠定基础。托卡马克、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等技术路� �多点突破,产业链自主化能力持续提升 。

产业链价值空间已逐步显现。磁体系统、真空室等核心环节成本占比突出,1GW聚变堆建造费用可达千亿元级别。开源证券预测,技术路线多元化将加速产业成熟,若实现商业化批量建设,年投资额有望达数千亿元;Ignition Research则预计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 。一批上市公司已在关键赛道形成竞争优势。

五大核心标的:卡位产业链关键环节

1. 西部超导(688122.SH)

作为国内唯一能量产Nb₃Sn超导线材的企业,其产品是磁约束装置的核心材料,已供应ITER国际项目及国内CFETR项目。公司超导线材订单储备充足,产能正持续扩张,将直接受益于BEST等项目的招标放量,社保基金持有2085万股彰显长期信心。

2. 上海电气(601727.SH)

从传统制造向聚变装备集成商转型,深度参与ITER、CRAFT等重大项目,已交付全球最大尺寸环向场磁体线圈盒等关键部件。截至2025年9月,公司累计手握400亿元级聚变订单,2025年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倍,成为中国聚变公司核心供应商。

3. 安泰科技(000969.SZ)

在聚变装置面向等离子体部件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其钨铜合金组件用于偏滤器、防护盾等关键部位,可承受2000℃高温环境。产品已通过国内外多台聚变装置认证,成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材料供应商。

凭借高精度制造能力拿下BEST项目真空室订单,该部件制造精度堪比航天级标准,在聚变堆成本构成中价值量位居前列 。公司在大尺寸、重吨位结构件领域的技术积累,使其在堆内构件制造中具备天然优势。

5. 联创光电(600363.SH)

聚焦高温超导带材与磁体研发,技术水平领先国内,其产品已切入星火一号、BEST等项目供应链 。随着高温超导技术在聚变装置中渗透率提升,公司有望迎来业绩释放期。

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当前聚变产业已从概念研发阶段进入订单兑现期,2026-2027年将迎来首轮交付高峰,上游材料与核心设备企业将率先受益,中游集成与下游应用环节增量逐步释放 。

需警惕三大风险:一是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核心参数突破进度可能不及预期;二是磁约束、Z箍缩等技术路线竞争尚未定型,可能引发产业链格局变动;三是部分标的存在估值与业绩匹配度不足的概念炒作风险 。

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中国聚变能源发展正实现关键跨越。那些掌握核心材料、突破制造壁垒的企业,已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发位置,成为资本长期关注的焦点。

来源:淡定微风Q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