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秋后气温渐凉,“春捂秋冻”的说法让不少家长纠结孩子穿衣。幼儿园温馨提示:秋天虽适合耐寒训练,但“秋冻”需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盲目“冻”可能适得其反。
入秋后气温渐凉,“春捂秋冻”的说法让不少家长纠结孩子穿衣。幼儿园温馨提示:秋天虽适合耐寒训练,但“秋冻”需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盲目“冻”可能适得其反。
四类孩子不宜“秋冻”
专家强调,“秋冻”并非人人适宜,以下四类孩子需格外注意:
• 肺气虚弱型:平时易出汗、反复感冒
• 脾胃虚寒型:面色发黄、消瘦、食欲不振
• 有基础疾病:如抽动症、哮喘、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
孩子换季易生病的3大原因
1.气温波动大:入秋后昼夜温差显著,白天穿太少易导致夜间着凉,体质偏寒孩子可能出现失眠、头痛等不适。
2.抵抗力下降:夏季高温后,孩子身体防线减弱,给细菌、病毒可乘之机。
3.病原微生物活跃:凉爽干燥的环境适合厨房、卫生间等区域的细菌、病毒繁殖,感染风险直线上升。
科学“秋冻”的3个关键
小儿体温调节能力不成熟,“秋冻”需讲究方法:
•先练冷适应:入秋起均衡饮食(不盲目“贴秋膘”),多进行户外活动接触阳光与新鲜空气,增强耐“冻”基础。
•把握渐进适度:锻炼以孩子耐受、微微出汗为度,避免高强度、长时间运动或大汗淋漓。
•适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暖腹部、足部,不穿得过厚严密;体质弱或平时穿衣多的孩子,需逐步调整衣物厚度,避免骤减。
•寒露过后勿“秋冻”!晚秋气温骤降时需及时增衣,尤其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以免受凉致病。
秋季6种高发传染病预防
1. 诺如病毒急性肠胃炎
秋冬高发于学校等封闭环境,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属自限性疾病。预防要点:勤洗手(饭前便后必洗)、喝开水吃熟食、少去人群密集处、每日开窗通风2次以上(每次≥30分钟),均衡饮食增强体质。
2. 流行性腮腺炎
5-15岁儿童易感,表现为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痛,伴发热、咽痛。通过飞沫传播,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至少9天),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可有效预防。
3.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急起高热(39-40℃)伴头痛、肌肉酸痛等。隔离至体温正常后48小时,9-12月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佳预防手段,同时注意通风、洗手、增强锻炼。
4. 腺病毒感染
多见于儿童,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眼部或胃肠道症状。通过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需注意手卫生、物品专用,易感人群做好保护性隔离。
5. 水痘
传染性极强,以发热及周身斑丘疹、疱疹为特征。患者自发病前1-2天至皮疹结痂期均有传染性,需隔离至皮疹全结痂,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预防。
6. 手足口病
多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皮疹。重症可出现脑炎等并发症,确诊者需居家隔离2周,6月至5岁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可预防EV71型重症。
季节交替期,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科学“秋冻”与传染病预防双管齐下,助力孩子健康度过秋季!
来源:彩铅美食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