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记者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相关图书销售情况走访了北方图书城、沈阳市新华书店和玖伍文化城。调查发现,尽管整体情况并没有预想的火爆,但读者对阅读“诺奖”经典依旧充满了期待。
转自:沈阳晚报
诺贝尔文学奖图书,历来都是读者极为关注的话题。
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这位痴迷中国文化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0月21日,记者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相关图书销售情况走访了北方图书城、沈阳市新华书店和玖伍文化城。调查发现,尽管整体情况并没有预想的火爆,但读者对阅读“诺奖”经典依旧充满了期待。
“诺奖”作品热度莫言“一枝独秀”
记者从北方图书城了解到,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的作品,仅有2023年8月出版的《仁慈的关系》有少量现货,但在诺贝尔文学奖消息公布之后便被读者抢购一空,很多读者也开始通过预订的方式在排队等候新书的到来。记者从浙江文艺出版社了解到,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的《反抗的忧郁》《撒旦探戈》两部作品,目前正在紧急加印中,预计读者最早在11月5日拿到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的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的《世界在前进》目前也在加印中,预计读者会在10月底前看到这本书。
记者通过北方图书城的销售数据了解到,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图书,目前在售的有20多种,销售情况最好的是莫言的作品,《不被大风吹倒》《生死疲劳》《晚熟的人》排在销量前三位。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图书,销量不是很可观。在沈阳市新华书店记者了解到,莫言的相关图书种类也很多,销量也很不错,但外国作家的“诺奖”图书只有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者》。
北方图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从表象上看,诺贝尔文学奖图书并没有爆火,但诺奖效应还是很显著的,获奖作家作品销量都会在获奖瞬间激增,例如拉斯洛作品一夜订单超10万,3小时销量破万。所以说“诺奖”图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相对而言,莫言的作品可能更适合大众读者的阅读,这应该是他的作品销量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诺奖”图书市场“遇冷”的多面性
沈阳市新华书店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诺奖”图书的销量多年来呈下滑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跟当下图书市场的整体情况和读者的多元需求有直接关系。
资深出版人刘磊认为,“诺奖”图书“遇冷”有四个层面的原因。一是整体市场环境不佳。当下,文学图书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数据显示,2025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呈负增长。这意味着整个文学书籍的消费基础在收缩,“诺奖”图书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同时,人们的消费意愿和消遣习惯在改变,更倾向于追求演唱会等即时快乐,而舍弃需要静下心来地阅读;二是严肃文学的传播困境。在当下,一本书能否成为爆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备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爆点。而诺贝尔文学奖图书通常是严肃文学,需要深度沉浸和思考,这与追求快速、碎片化的传播逻辑存在天然矛盾。我们的世界似乎越来越难为深刻的文字停下脚步;三是奖项的娱乐化解读。诺贝尔文学奖的关注度虽高,但部分关注已偏离文学本身,更聚焦于“村上春树又陪跑了”之类的娱乐化话题。这种讨论虽然热闹,但并不能有效引导公众去理解作品的价值,从而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话题很热,但书籍本身并未被真正关注;四是作品本身的阅读门槛也会降低关注程度。比如,刚刚获奖的拉斯洛,他的作品以“极长的句子”著称,旨在打破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种反流行的写作风格,自然会过滤掉一批追求轻松阅读的读者,形成一种“冷”的印象。
阅读经典可以促进精神成长
记者在书店随机采访了几位读者,他们对“诺奖”图书都有自己的看法,而阅读经典依旧是他们对“诺奖”的期待。
退休教师李国斌说:“我非常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它是一份高质量的书单推荐,而不是一个文学‘成绩单’。它的价值在于帮你发现世界上更多元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这是我们喜欢读书的读者必备书目。”
大学生云涛说他平常喜欢写作,因此几乎买全了历届“诺奖”获奖作品。“我觉得不必强迫自己从最难的作品读起,可以先从获奖作家的短篇小说集入手,或者先通过书评、译者解读、相关的电影改编(例如拉斯洛的《撒旦探戈》就有电影版)来了解作家的风格和主题,再决定是否深入阅读。”云涛给出了自己阅读“诺奖”作品的窍门。
资深编辑晓楠表示,阅读“诺奖”这样的经典作品,其实是对当下碎片化阅读和多元化摄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尤其是在短视频等冲击下,大众很难有大段的时间来阅读,而这恰恰就是阅读经典的必要性,只有经典阅读才能让读者回归理性,回归到品味生活的正确轨道上,感受经典的魅力,不仅是为了读书而去读,更关键的是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盖云飞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