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中国心脏大会(CH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盛就阜外医院1500余例心脏移植经验的总结进行了报告。
在2025年中国心脏大会(CH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盛就阜外医院1500余例心脏移植经验的总结进行了报告。
我国心脏移植年手术量呈增长趋势,整体预后与国际接轨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终极手段,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1992~2023年的统计数据,全球心脏移植手术例数呈逐年稳步升高趋势,目前每年全球开展的心脏移植手术已超过5500例。
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移植的成功率及远期存活率也在不断提高。2002~2009年接受成人心脏移植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12.5年,术后1年存活者的中位生存期更是延长至14.8年。
在我国,心脏移植的年手术量同样也呈增长趋势。
2024年,全国共有64家医疗机构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累计完成1064例,较2023年增长7.0%;2025年上半年,全国心脏移植手术量进一步提升至605例,同比增长14.6%。
同时,我国心脏移植术后院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术后30天及1、3、5年生存率分别达92%、80.9%、74.5%、69.3%,整体预后已与国际接轨。
阜外医院心脏移植术后院内存活率达96%,远期预后好,总体生存率高于国际水平
阜外医院在心脏移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4年至2025年6月期间,阜外医院累计完成心脏移植手术1544例,其中女性移植受者占23.5%,院内存活率达96.0%;术后1、3、5、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5%、92.2%、88.4%和76.0%,远期预后令人满意,总体生存率优于国际平均水平。
这些心脏移植受者中位年龄48岁,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年龄为73岁,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总体分布与ISHLT注册数据基本一致,但国内中青年患者移植比例稍高。
值得注意的是,阜外移植受者术前中位肺血管阻力高于ISHLT受者。
供者平均年龄33岁,平均体重68 kg;女性供者与男性受者组合占32.3%,男性供者与女性受者组合占19.8%。移植物缺血时间平均为4.2小时。
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为非缺血性心肌病(66.4%)和缺血性心肌病(15.9%), 病种分布与国际数据一致,但非缺血性心肌病比例高于国际,缺血性心肌病比例略低。
在心肌保护方面,阜外医院早期采用St. Thomas液+HTK液作为心脏停搏与心肌保护液,但术后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后调整为St. Thomas液+UW液,效果显著改善。
研究显示,缺血时间在4小时以内、4~6小时及超过6小时的患者生存曲线未见明显差异。
手术方式以双腔静脉法为主,该术式安全、可重复,并具备解剖与生理学优势。
术前生命支持方面,阜外医院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其中IABP为16.9%,呼吸机为1.7%,ECMO为2.1%,LVAD为0.7%。国外因左室辅助装置技术成熟,使用率较高。
阜外医院在移植术前常规开展免疫诱导,免疫维持治疗以“三联疗法”为主,该方案安全有效,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心脏移植活检结果显示,急性细胞排斥反应0级占73.7%,1a级为13.2%,2级为7.1%,3a级为4.5%。
感染是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但近十年来发生率显著下降。
二次开胸、气管切开、二次气管插管及心跳骤停等并发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院内死亡原因主要为移植物衰竭(34.8%)、多器官衰竭(23.9%)和感染(19.6%)。
阜外医院心脏移植体系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核心有八个方面
刘盛还介绍了阜外医院在心脏移植领域形成了一套体系化、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其核心为以下八个方面:
1. 实施一体化全流程诊疗模式
依托心衰治疗体系,组建多学科团队,涵盖心内、心外、移植、心衰、人工心脏、器械辅助、重症监护、高级护师、营养及康复等专业,形成急重症心衰救治中心(包括心力衰竭与移植病区、成人外科病区、成人恢复室),实现了从术前评估、手术治疗到术后康复的全流程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一站式” 诊疗服务。
2. 规范评估移植指征
近年来重点提升诊疗质量,强化心肺运动试验和漂浮导管等评估手段的应用。
3.推行“阶段式”心肌保护策略
国际推荐缺血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而阜外医院通过优化策略,将安全窗口延长至6~8小时。具体包括:缺血早期阻断升主动脉并灌注4℃ St. Thomas液;保护期采用4℃ UW液灌注并冰盒保存;恢复期则使用温血低钾停搏液再灌注。
4. 改进心脏移植手术技术
改良腔静脉法已成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的标准术式,可最大限度减少病心对供心的影响:避免了心房的异常增大,心房受两个窦房结的支配呈不协调收缩、心房牵拉导致的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减少心律失常.
5. 完善围术期生命支持体系
术前术后联合应用ECMO与IABP,实现氧合血灌注与搏动血流支持。60例IABP+ECMO辅助研究显示近期及远期生存率良好。国产长期左室辅助装置作为移植前过渡也已成功应用5例,形成IABP-ECMO-LVAD移植前“全链条”救治体系,围术期机械辅助患者生存率国际领先。
6. 加强肺动脉高压受者的评估与管理
综合应用漂浮导管等多种检测与治疗手段,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受体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 优化围术期免疫管理方案
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免疫诱导+维持免疫抑制治疗的心脏移植免疫管理方案,显著降低急性排斥反应,但慢性排斥仍是挑战。
8. 建立系统的围术期康复与规范化随访体系
目前国内随访体系尚不完善,需从营养管理、早期康复、患者教育及长期随访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刘盛总结,阜外医院在心脏移植领域的三大核心贡献,包括“阶段式”心肌保护策略改良双腔静脉移植技术IABP-ECMO-LVAD移植前“全链条”救治体系。
同时,阜外医院在肺高压管理、免疫抑制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也精益求精,医院还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心脏移植医疗质量评价研究,建立心脏移植医疗质量国家标准,发布我国心脏移植质量报告,助力建设心脏移植学科高地。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