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护肤产品卷入“苏丹红”质疑,业内:品牌或未察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23:33 2

摘要:老爸评测称多款知名护肤品检出被禁的“苏丹红”,疑与上游复合原料组污染有关,多家品牌连夜应对却因“深夜发货”和“一刀切退款”惹怒消费者

老爸评测称多款知名护肤品检出被禁的“苏丹红”,疑与上游复合原料组污染有关,多家品牌连夜应对却因“深夜发货”和“一刀切退款”惹怒消费者

说白了,爆点是清清楚楚的

2025年10月19日,测评账号“老爸评测”发视频点名科颜氏、Farmacy、且初、听研等产品中检出苏丹红,舆论瞬间炸开

正值双十一前夕,一句“检出禁用成分”就让美妆圈的促销车轮嘎然而止

随后,NARS、后(拱辰享)、AHC等品牌产品也被网友在第三方平台的成分数据里“连坐”,更多人把目光转向了供应链

先把关键证据放在桌面上

老爸评测称,实验室在检测一款“肉色”护肤品时意外检出苏丹红,追溯到原料端,疑似来自一款红色原料组

这个原料组里含有鳢肠(Ecliptaprostrata)提取物、印度楝(Meliaazadirachta)叶提取物和辣木(Moringaoleifera)籽油,与涉事产品的成分表高度重合

据其实验室说,对该原料组的检测结果显示苏丹红含量高达1170 ppm

这里要强调一句,三种植物原料自身并不应当含苏丹红,问题更像是“复合原料组里被人动了手脚”

换句话说,不少产品可能共用了同一原料组,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业内人士提到,涉事原料商被指向东南亚供应商Campo Research的某款调色原料,但具体责任链仍待权威调查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消费者说自己刚在李佳琦直播间付了定金买且初的相关产品,看到消息立刻找客服要求换同价产品或暂停发货,得到的回复是:“不支持换货,只能退款”

当她选择“先别发了”等后续通知,系统却深夜显示“已出库”

更扎心的是,这波“深夜发货”成了次生舆情的引信,比退款道歉更让人火大

品牌侧的应对并不一致

且初、听研、玉容初等国产品牌公开表示“已送检”,并有部分产品临时下架

有消费者吐槽,部分国际品牌的回应被指“打太极”,到底送没送检、是否召回,并没有说透

截至10月21日,事件仍在推进中,大家都在等权威检测的落地结果

此时此刻,理性一点很重要,但心里那道坎,谁也不容易马上跨过去

为什么原料里会有苏丹红?

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是——色

业内人说,涉事原料组更多是“染色”用途,植物色素天然不够稳定,容易褪或偏色

无眠(美妆产品经理、护肤博主)直言:“植物提取物的水很深,换个萃取方式,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是特别好讲故事的一类”

在“成分表干净”“纯天然更安心”的消费偏好下,品牌倾向用植物着色而不是合成色素;

可惜现实没那么理想——一旦上游为了稳定颜色铤而走险,风险就顺着供应链跑进瓶子里

说重一点,“色素不可怕,未知才最可怕”

品牌真的不知道吗?

这个问题残酷也现实

多位配方与质控人员表示,很多品牌并不会对供应商原料做“无目的”的二次全项检测,常规检测集中在重金属、微生物等固定项目,苏丹红并不在常规必检清单里

配方师Rex说,复合原料组本身结构极其复杂,里面可能包含成百上千种物质,不可能全部逐条列明

他用了一个比喻:“没有目的的检测最难,就像当年的三聚氰胺,没人想到,自然就不会去测”

这也是为什么“复合原料组”长期被称作监管与检测的灰色地带

法律与风险层面也得说清

苏丹红是一类化学染料,有基因毒性与潜在致癌风险的争议,早在2003年就被全球范围内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

有资料显示,苏丹红4号并未被列入“三类致癌物”,但已明确被写进《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

换句话说,它不该出现,就必须被清出去

多位业内人士判断,若后续权威检测仍然证实检出,相关产品大概率会启动召回流程,但消费者也没必要恐慌到失控,因为直接致癌的可能性并非想象中那样直线成立

不过,对敏感人群的致敏与刺激风险,仍不容轻视

这不是第一次行业面对“苏丹红”

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唇膏专项抽查中就检出汕头两家企业的产品含苏丹红Ⅰ、Ⅱ、Ⅳ,当年当地监管部门封存问题产品,责令停产整顿,并紧急召回8000支出厂产品集中销毁

把老案例翻出来,不是为了吓人,是在提醒我们:监管和抽检是有效的,只要敢亮灯,问题就不至于在阴影里长大

而在更近的2025年1月,北京昌平的一起化妆品案件中,因重金属超标和违规添加激素,相关责任人被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被禁止继续从事相关行业

这两件事拼在一起看,产业链每个环节都逃不过“合规”二字

镜头拉回这次风波

丽人丽妆旗下的自有品牌玉容初也被卷入,眼部精华油疑似采用了涉事原料

玉容初称已第一时间送检,但在21日下午,丽人丽妆工作人员对外口径却是“不清楚苏丹红这一情况”

这句“不清楚”,像极了舆情风口上常见的部门割裂感,也暴露出信息流转的慢与乱

我能想象那些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客服把“抱歉”“请您理解”说得极其顺溜,可用户盯着物流更新那一刻,火还是窜上来了

更现实的一环,是市场与审美的拔河

天然、纯净、无添加已成营销标签,但配方师们心照不宣:只要颜色有诉求、稳定性要兼顾,技术路线就没有绝对的“纯”

Rex提了个让人不太好受的观点:是不是该放下对“天然色素”的盲目崇拜,合成色素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安全边界

这话有点逆风,但确实值得品牌和消费者都重新想一想

当“看起来干净”的成分表比“真正透明”的品质更重要时,风险就容易躲在修辞里

顺着这个逻辑,检测体系也得升级

业内建议把部分高风险禁用物质纳入更常规的排查清单,并在产品备案与抽检中提高对复合原料组的穿透式核验强度

当然,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成本和效率都要重新评估

但如果连“可能出现什么”都没想过,检测就像黑暗里找开关,心里没数

消费者层面能做什么?

理智一点,先看权威通报与检测结果,保留购物记录、客服沟通截图;

对“仅退款不换货”这样的处理,权益被侵犯时可以依法维权

我更关心的是,下次我们在直播间“拼手速”的时候,愿不愿意多给品牌两天时间去核实原料?

速度和稳妥,总得取个平衡

这场风波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供应链那条看不见的缝

品牌需要更勇敢地直面上游,监管要更细致地盯住复合原料,消费者也该给“透明”比“话术”更多的耐心

如果这次能倒逼一套更聪明的检测标准落地,能把“未知”变成“可知”,那些短期的亏与痛,可能都是长远的补课费

至于眼下的结论,还是那句老话——等权威报告说话,但别把这次“提醒”当成一阵风

来源:小渔知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