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探铲带出一股青灰色熟土,土中夹杂指甲盖大小的乳钉纹陶片,瞬间把考古队员的注意力拉到地下两米深处。
广西北海银海区福成镇古城村委大树根村的坡地,原本只是桉树林和甘蔗地交错的一块寻常台地。
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密集分布的约200座隋唐古墓,其中奇特的石抽屉葬制和口对口合抱的瓮棺,在全国范围内也颇为特殊。
这里很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珍珠、瓷器装船离岸的关键通道。
202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探铲带出一股青灰色熟土,土中夹杂指甲盖大小的乳钉纹陶片,瞬间把考古队员的注意力拉到地下两米深处。
随后的勘探数据具有重大意义:2022年初步勘探面积约7万平方米(2025年四普聚焦核心墓葬区,确认范围约33000平方米),区域内隋唐时期古墓约有200座,墓与墓之间密集处间隔不足五米,分布密度比较高。
这是北海市区除合浦汉墓群外体量最大的一处古墓群,也是广西沿海迄今能够确认为数不多的跨越隋至唐初的成片墓地。
现场最惹眼的是两种奇特葬制。
一种俗称砂轮片石室墓:工匠把海边常见的云母砂岩凿成薄片,竖插成狭长匣形,长 2至3米、宽不足0.8米、深0.4至0.5米,棺木直接架在石片之间,上面再覆薄石板,几乎像给逝者量身定做了一只石抽屉。
另一种是瓮棺合葬:两只四系硬陶瓮平躺口对口,瓮腹凿小孔,内壁残留骨骼遗存,瓮外常套一个更大的夹砂陶釜,缝隙用海砂填充。
小孔的功能目前还没有定论,考古学界多认为这可能和当时社会的生死观念或文化传统有关,可视为一种特定的丧葬习俗。
这推测和考古学界对史前至隋唐时期类似葬俗(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等的瓮棺穿孔现象)的解读逻辑一致。
对于这种小孔现象,学界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这和古人觉得气可以在身体内外流通的观念有关,这其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文化观念。
不过,它具体指什么,还得结合更多区域文化背景仔细考证。
地表遗物把隋唐的生活细节推到眼前。
水波纹四系陶罐肩腹交接处,还粘着贝壳屑;青瓷碗底有墨书 "小" 字,或许只是当年匠人的随手标记,让今天的研究者读出海上瓷器贸易的批量意识;
带铜箍的铁刀刀背残留麻绳缠痕,刀尖磨损失刃,暗示渔猎和防卫的双重职能;
价值比较高的是一块窅亭铭文砖,砖面模印二字,笔画方整,和广东吴川马飘岭遗址所见字体如出一辙。
为两广南部同一文化圈的交流研究提供了7 世纪的实物参考,结论还需更多跨区域器物对比和测年数据支撑。
乳钉纹、叶脉纹、篦划纹、弦纹,四种纹样在同一陶罐上出现时,研究人员结合俚僚文化特征初步推断墓主身份:俚僚,但结论目前主要基于陶器纹饰等考古学文化特征,尚缺乏体质人类学检测、DNA分析等直接证据支撑,属于初步推测。
隋唐史籍里,俚僚依海筑垒,以渔猎为业,常被中央王朝设为羁縻州。
大树根墓群出土的琉璃珠与钦州隋唐墓、茂名蔡公山遗址的珠饰化学成分一致,含钠钙玻璃高、含钾镁低,属于典型的南海贸易珠,佐证了俚僚族群参与沿海珍珠、玻璃贸易的链条。
让考古队更兴奋的是,墓群向东1.5公里就是福成河古河道,顺流而下可直插铁山港;
再向南 10 公里,则是近年新确认的芋头塘唐代窑址群,5 万平方米龙窑废墟里散落同一形制的青瓷碗。
墓葬区、河道、窑址三点一线,把一条入海通道勾勒得异常清晰:隋唐之际,合浦县南曾短暂设置珠池县 (贞观六年,公元 632 年,据《新唐书》记载),但《新唐书》等史料仅记载位于合浦县南,未明确具体治所方位。
考古人员结合墓群年代和地理位置推测,大树根墓地或与珠池县俚僚聚落存在关联,不排除是区域公共墓园的可能,但目前尚未发现行政文书、印章等直接证据,而福成河则可能是当年外销瓷、珍珠、玻璃珠装船离岸的重要节点。
不过,珠池县的具体治所在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未明确具体城址位置,仅明确位于合浦县南。
目前考古推测可能与墓群附近的夯土古城遗址相关,但因缺乏铭文、官印等关键物证,夯土古城遗址尚未被明确证实为珠池县城,因此墓地和珠池县聚落的关联仍需更多实证。
大规模抢救发掘前,墓区已遭农耕、修路、取土破坏,暴露地表近30座。考古人员用无人机航测、RTK测绘、三维建模,给每座墓编号、拍照、取土样;
脆弱的瓮棺整体套箱提取,送入北海市博物馆修复室;砂岩石室墓则原地加固,等待展示方案。
2025年10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阶段性的整理成果: 可复原陶器87件、瓷器42件、金属器15件、琉璃器9件。
通过对其中带有纹饰和器型的器物进行类型学排比,并将其与两广地区有明确纪年的隋唐墓葬出土物进行交叉比对,考古人员为整个墓群提供了明确的年代坐标,繁盛期应在隋至唐初,具体而言可定位至公元7世纪前期。
对北海而言,大树根古墓群为城市记忆填补了一段重要空白。过去提到北海,史家多援引《汉书・地理志》的合浦还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熠熠生辉,而汉以后至唐初的文献几乎失声。
如今,这片密集的隋唐墓葬为这段历史缺环提供了实物支撑:边陲俚僚怎样接受中原砖室葬俗,又怎样保留瓮棺古制;
沿海聚落如何通过福成河、铁山港与广州、交州甚至东南亚连通;珍珠、瓷器、玻璃珠怎样在唐朝开放格局里完成跨区域流动,这些议题,都有了可触摸的实物线索。
未来,北海市目前初步计划以原地保护为主,并探索展示利用的可能。相关设想包括选取部分保存较好的石室墓和瓮棺墓进行展示,并配套数字沙盘与AR等技术手段(相关方案尚在论证阶段)。
观众未来有望看见墓室结构,也能在虚拟场景中了解俚僚先民出海贸易的航线。
此外,福成河两岸的绿道工程也已为未来的考古景观带预留了规划空间,一条连接隋唐墓群、唐代窑址和古河道的研学路线也正处于前期构思阶段。
对当地居民来说,祖祖辈辈耕作的坡地,忽然成为解读城市身份的钥匙;对更广泛的公众而言,广西最南端的这片红土地,也因为这片密集的隋唐古墓,为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时空坐标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线索。
那些曾经在此停灵1400年的亡者,或许从未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再次出海,带着隋唐的波纹和俚僚的珠饰以及中原的铭文砖,走进现代博物馆的灯光下,成为解码南方沿海史的一段鲜活字节。
来源:温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