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互惠 柑橘林下种起抗旱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1 22:42 1

摘要:“直接进园,从这条小路开下田坎……”近日,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敦厚社区的“两个替代”零农残县级示范柑橘基地里破天荒地开进了两台水稻收割机。这是技术负责人唐达孟种水果20年,头一回指挥割稻机下田。

橘稻套作现场。

橘稻套作速读

意义

土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改善土壤环境,缓解果粮争地矛盾

展望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处于幼龄期的柑橘20万至30万亩,如推广套种模式,有望为全川增加1亿斤粮食产量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直接进园,从这条小路开下田坎……”近日,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敦厚社区的“两个替代”零农残县级示范柑橘基地里破天荒地开进了两台水稻收割机。这是技术负责人唐达孟种水果20年,头一回指挥割稻机下田。

稻谷收割机为什么开进柑橘园?记者细问才得知,春见、爱媛、不知火……这些备受食客喜爱的柑橘,定植后的树苗或者高接换种后的2至3年内,由于果树树冠未长开,果树行间大块土地裸露,不加管理,很快就被杂草长满了。一来土地资源不利用实属浪费,二来时时清除恶性杂草费时费力伤财。

在蒲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积极参谋建议下,唐达孟请来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找到了破局良方。那就是在起垄栽培的厢沟、厢面幼树行间,播种节水抗旱稻。

橘稻为邻是否可行?用亩产说话

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张帆的指导下,今年5月底,唐达孟和同事们在总面积150亩的柑橘果园行间,直播种下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3”。

一 开始,周边果园的果农都不看好,有的甚至跑来笑话他:“蒲江种柑子几十年,出了个老稻农,你整得‘洋盘’。”唐达孟不搭理他们,默默地遵照服务团专家们的指导意见,利用柑橘基地前期已建好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水肥及植保管理,做好耕种防收每个环节。

“隔行如隔山,确实也害怕种不好稻子,所以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专家们的技术指导来的。”直到当天测产收割,所选田块折合亩产达到了447公斤,唐达孟才放下心来。

这个产量单看不高,但是放在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下来看,已相当可观。唐达孟向记者表示,有县、市两级专家们的技术指导,明年有信心让亩产突破500公斤。

以稻抑草破除“心病”算好两笔账

对于每片果园的生产管理来说,除草都是头疼事。就拿唐达孟这150亩来说,他请了6名工人专门清除杂草,一年下来果园除草人工费可能高达20万元。“种了节水抗旱稻,有效控制果园杂草,这部分支出就省下来了。”唐达孟美滋滋算账。

更让他开心的是,柑橘厢沟、行间种节水抗旱稻的水肥管理很省心。通过水肥一体设备喷灌系统,用于幼树期柑橘的水肥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此外,稻谷的根系还能持续改良旱作土壤,减少果园水土流失。细密稻田如毯子覆盖在土层上,调节田间温湿度,形成互利生态小循环,稻谷机收时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后,土壤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土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改善土壤环境,缓解果粮争地矛盾。”测产专家组组长、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阎洪评价,这种农业种植模式,有效解决多个农业和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意义。

先进模式多点开花藏增产空间

在距离西来镇 300 公里外的石棉县美罗镇坪阳村,村民帅蓉家的百亩柑橘林里,也能见套种的节水抗旱稻的身影。陇上是正处于高接换种阶段的柑橘树,新嫁接的枝条正努力萌发新芽;下层则是整齐挺拔的节水抗旱稻,昂首喜迎开镰。

据统计,目前石棉县有近500户农户参与节水抗旱稻种植,总面积达500亩。

“四川柑橘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川渝柑橘产量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橘稻套作在整个广袤蜀乡都大有可为。”张帆向记者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处于幼龄期的柑橘20万至30万亩。张帆算了算,这些处于“空窗期”的幼龄柑橘,如果推广这种“树上柑橘+树下节水抗旱稻”的套种模式,有望为全川增加1亿斤粮食产量。记者手记 果园里的

增粮策

“天府粮仓”的扩容,离不开对现有耕地的精耕细作与模式创新。蒲江县橘稻套作的实践,是向空间要面积、向复合种植要产量的智慧,巧妙化解了“粮经争地”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展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建立追求生态循环、资源高效的系统工程。以稻抑草、改良土壤、水肥共享,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生态效益。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