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欧洲那几个“反华”跳得高的,大家伙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立陶宛。确实,那哥们儿为了抱美国大腿,连“台湾代表处”都敢开,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一说起欧洲那几个“反华”跳得高的,大家伙儿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立陶宛。确实,那哥们儿为了抱美国大腿,连“台湾代表处”都敢开,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但你如果以为立陶宛就是“天花板”了,那格局就小了。现在是2025年10月,咱们回头看,立陶宛那点操作顶多算“碰瓷”,有个国家,那才叫“狠”,简直是“比立陶宛更可恨”。
它不仅切断了几乎所有对华的高层往来,还死死抱住台湾不放,甚至在法律上给咱们“捅刀子”。它就是捷克。可笑的是,它这么一头猛冲,却完全忽略了自己身家性命攸关最关键的一点。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捋。
要说捷克,咱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对它(或者说它的前身“捷克斯洛伐克”)是有感情的。
新中国刚成立,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批承认我们的国家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各种贸易、科技、文化协议签得飞起。那时候,布拉格是咱们的“老朋友”。
可历史这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
1991年,老大哥苏联解体了。东欧巨变,捷克和斯洛伐克这对“兄弟”也过不下去了。为啥?说白了,发展不均衡。捷克这边工业底子好,搞机械搞制造,富裕;斯洛伐克那边以农业为主,穷。经济差距一大,心就不齐了,在西方忽悠下,俩国家1993年“和平分手”。
关键是捷克“分手”后,立马调转枪头,一头扎进了北约的怀抱。1999年,捷克正式加入北约,彻底站到了它曾经“红色阵营”的对立面。
这就是捷克“反华”的历史根子。它需要一个“投名状”。
于是,骚操作来了。布拉格新上任的市长(海盗党的贺瑞普)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北京和上海的“友好城市”关系给废了,转头就跑去跟台北结成了“友好城市”。
这动作,熟悉不?立陶宛后来玩的,都是捷克剩下的。
如果只是市长级别的小打小闹,咱们可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捷克玩得越来越大,比立陶宛激进得多。
立陶宛只是搞了个“代表处”,在名字上做文章。捷克呢?人家是总统、议长排着队往台湾跑。
2020年,捷克参议院议长米洛什维斯特奇尔(Miloš Vystrčil)不顾当时总统泽曼的死命反对,硬是凑了个89人的大团窜访台湾,见了蔡英文。这性质,比立陶宛那小办公室严重多了。
民进党那边高兴坏了,当场许诺要给捷克“技术出口”。结果呢?到现在2025年了,捷克拿到的“回报”,除了一批又一批普通的茶叶,啥高科技影子都没见着。
这还不算完。如果说维斯特奇尔窜访是“行动挑衅”,那现任总统彼得帕威尔(Petr Pavel)上台后,就是“言论玩火”。帕威尔是北约将领出身,那股味儿藏都藏不住。他公然放话,说什么“台湾若有不测,欧洲一定如影随形”。
这话术,比美国都冲。
最最可恨,也是最暴露它底色的是什么?它修改了本国刑法。在捷克《刑法》第403条里,赫然写着:任何支持或宣传共产主义、纳粹主义的人,将被判处1到5年监禁。
看明白没?它把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划上了等号。
这不光是侮辱,这是在刨自己的祖坟。捷克忘了当年是谁帮他们打跑了纳粹?忘了自己曾经也是靠着这个制度疗伤重建的?
捷克政坛现在形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反华、反共,就是时髦,就是选票。捷克工业家联盟甚至公开说:“美国反对的,就是捷克需要反对的;美国支持的,就是捷克必须支持的。”
简直比亲儿子还亲。
那么,问题来了。捷克这么卖力表演,它图什么?
很简单,和立陶宛一样,图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援助”和“关注”。它们觉得,只要反华调门够高,就能换来经济支持,就能“光速发展”。
可它们偏偏忽略了那个最关键的点——时代变了,你捷克的身家性命,早就不在美国人手里了。
你立陶宛是个小国,人口不到300万,经济体量小,跟中国切割,疼,但还能忍。
你捷克能一样吗?
捷克是个工业国!它的立国之本是汽车制造和机械加工。而这些产业,在过去二十年,已经和中国市场深度捆绑。
就在捷克议长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报应就开始了。
中国这边没多废话,直接取消了原定马上要开的“双边经贸混委会”。紧接着,一笔价值几千万美元的猪肉出口订单,瞬间泡汤。
这只是开胃菜。
真正的大头在工业。中国是捷克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大批中国汽车公司原本在捷克设厂投资。捷克政府官员开始窜访台湾后,这些中企怎么想?
那就是宁可支付天价的违约金,也要立刻撤离捷克市场。
捷克政府拿到那些违约金,是不是赚了?
哥们儿,你太天真了。企业撤走,违约金是一次性的。但捷克政府为了配套这些汽车产业链,前期投入的基建、补贴、技术改造,那是个天文数字。这些投资,随着中企的离开,全打了水漂。
更要命的是,中企走了,留下一堆烂摊子。本土企业有能力接手这么大的产业链吗?根本没那个体量!
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在2025年看到的:捷克本土的配套企业,只能通过不断降薪、大规模裁员来保证不倒闭。
根据捷克斯柯达(Škoda)供应商联盟(斯柯达现在是德国大众的,但根子在捷克)2024年底的内部评估报告,如果对华出口继续这么萎缩下去,光在莫拉维亚地区,就可能流失超过11000个工作岗位。
现在,这已经不是“可能”了,而是正在发生。
2021年之前,中国在捷克的累计直接投资超过60亿美元,覆盖机床、汽车配件、旅游三大支柱。现在呢?这些投资全没了,订单加速外迁到了隔壁的波兰和匈牙利。
波兰和匈牙利偷着乐呢。它们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的合作机制里,光去年就拿了中国企业38亿美元的新增投资。
捷克呢?不仅资金没了,还因为单方面退出项目,被迫支付两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巨额赔偿金。
还有旅游。以前提到布拉格,那是浪漫。布拉格广场上,中国游客乌央乌央的。现在呢?中国游客也不傻,谁愿意跑去一个天天骂你、还把你和纳粹相提并论的国家去送钱?现在的布拉格广场,冷清了不少。
这就是捷克忽略的“关键一点”:它以为意识形态能当饭吃,却忘了自己的工业命脉攥在中国手里。
它以为自己是美国的“试验田”,可以帮美国测试欧盟的对华底线。它以为自己是“反华先锋”,能拿到美国的奖励。
结果,美国现在(2025年)因为俄乌冲突和中东的烂摊子,焦头烂额,根本没空搭理它。华盛顿现在需要的是欧盟内部团结,不是捷克这种到处点火的“刺儿头”。美国的调门都开始转低了,不再“公开点赞”捷克的挑衅。
灯光暗了,掌声停了,捷克这才发现,自己被晾在了舞台上。
捷克国内现在也炸锅了。
布拉格查理大学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61%的中小企业主,强烈反对继续和中国搞摩擦,因为他们真的快活不下去了。反倒是那些天天看国际新闻的白领,只有不到三成人意识到贸易降温和自己失业有啥关系。
信息不对称,正在撕裂这个国家。
那些经历过二战的老人,更是对政府把共产主义和纳粹并列的做法感到愤怒。他们清楚记得,到底是谁带来了恐怖,又是谁帮他们重建了家园。
说白了,捷克这波操作,根源就是小国的不自信。它急于摆脱“前苏联卫星国”的影子,就必须找个新大哥。美国告诉它们什么,它们就信什么。
但它们忘了,立陶宛的例子就在眼前。这种小国,在被利用完之后,只会被无情抛弃。
时至今日,捷克政府还在严查所谓的“共产主义”,压制本国的共产党,对咱们进行负面宣传。
可现实是,失去了中国市场,捷克的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它高估了美国的支持,低估了中国的反制。
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大张旗鼓的,而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不跟你吵架,只在经贸数字上做减法。中国企业缩减了在捷克“布尔诺机械博览会”的参展,这一个动作,就让这个欧洲顶级的工业展会面积缩水了七分之一。
展馆空了,租金照样得付。这种疼,比外交抗议要来得实在得多。
捷克的故事给所有还在做梦的国家提了个醒:国际政治不是剧院,布景板砸下来的时候,演员和观众一样会疼。那个被它们忽略的“关键一点”——实打实的经济命脉,才是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东西。
来源:趣史研究社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