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7日晚,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的“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民警到现场核实情况后确认是虚惊一场,并对该女子的行为进行了提醒。令人意外的是,事件曝光后,大量网友未关注该行为对警力等公共资源的
□杨甜甜(吉首大学)
近日,用AI制作“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来整蛊家人的帖子在社交平台走红。
据媒体报道,10月17日晚,安徽一女子用AI工具生成的“流浪汉闯入家中”图片,发给在外聚餐的丈夫想测试其反应,没想到丈夫信以为真,当即报警求助,民警到现场核实情况后确认是虚惊一场,并对该女子的行为进行了提醒。令人意外的是,事件曝光后,大量网友未关注该行为对警力等公共资源的浪费,反而跟风制作、转发此类图片,还在评论区分享教程,只为测试家人或配偶对自己的关心程度。这场看似普通的AI整蛊,实则暴露出亲密关系经营、公共资源保护与法律意识遵守的多重问题。
用AI整蛊测试亲密关系,本质上是对信任的消耗和对公共资源的漠视。这种行为不仅无法真正验证感情,反而可能因引发误解、浪费警力,甚至触犯法律,让“情感测试”变成“情感伤害”与“法律风险”。从亲密关系维度看,它是一种错位的验证方式——将“是否慌乱报警”等同于“是否关心”,却忽略了日常相处中“提醒天冷加衣”“感冒送药”等真实细节,用极端虚假场景替代了对感情的理性判断。从公共资源角度看,它是无意义的消耗,警方出警需投入人力、时间等资源,此类报警会占用本可用于处理真实紧急事件的警力,可能延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从法律层面看,它更是对边界的无意识触碰,多数跟风者未意识到,若被警方认定是报假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面临5天至10天拘留的处罚,同时需缴纳500元罚款。如果视频被转发从而引发社会恐慌,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编造虚假信息罪”,最高能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场AI整蛊跟风潮的蔓延,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一方面是情感慰藉方式的偏差,部分人过度依赖“极端测试”获取情感安全感,误以为“对方越慌乱,证明越在乎”,却忽视了这种方式会不断消耗对方的耐心与信任,让亲密关系在一次次“玩笑”中逐渐磨损。另一方面是法律意识的普遍淡薄,许多网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及时说明真相就没事”,未认识到警方出警即意味着公共资源已被占用,法律不会因“玩笑”而豁免责任。除此之外,平台审核的监管缺位也助推了乱象扩散——AI生成内容传播迅速,部分社交平台未及时对“AI整蛊教程”“虚假危险场景图片”进行审核拦截,导致不良行为从个体事件演变为群体跟风。
要破解“AI整蛊”引发的困局,不能仅靠单一力量的约束,需要平台、社会与公众形成合力。社交平台应强化审核责任,加大对AI生成内容的筛查力度,对涉及“虚假危险场景”“整蛊教程”的帖子及时下架,同时可设置警示弹窗,提前提醒用户此类行为的法律与情感风险。社会层面需加强引导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虚假报警的法律后果,同时倡导“真实细节见真情”的亲密关系观,引导公众用理性、温和的方式经营感情,而非依赖极端测试。作为公众,更应提升自我约束意识,主动摒弃“用极端测试验证感情”的错误想法,多关注日常相处中的真实关怀;在使用AI技术时,主动了解法律边界,不做浪费公共资源、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狼来了”的寓言,早已用历史教训告诫我们:无底线的玩笑终会消耗他人的信任,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曾经的“玩笑”会变成无人相信的“谎言”。AI技术本应是服务生活、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制造恐慌、消耗感情的手段。真正的爱与安全感,从来都藏在真实的细节里,而非虚假的恐慌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